——整合捆绑支农项目资金,发挥资金合力效应。市农发办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合力开发”的思路,积极探索农发资金与扶贫开发、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支农资金相互配合的投入机制。在项目前期规划时,就着力协调相关部门把项目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摆放,集中整合支农项目,捆绑支农资金,形成项目整合和资金捆绑合力,充分发挥支农项目资金的综合效应。尤其是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两项工作的优势,在项目区确定时,就尽可能考虑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优先纳入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大胆创新,规范运营,确保项目发挥效益。坚持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管理、规范运作来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推行竞争立项机制,在前期立项上,采取了竞争立项机制,坚持以农民要办为前提,坚持“一事一议”制,确保把项目区择优选定在开发潜力大、干部力量强、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实施。探索工程管护新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在项目建设竣工后,市、县财政局及时与乡镇、村组签订工程产权移交书,分类制定工程管护制度,明晰产权归属,确定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并积极推进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后续管理新途径,提高管护效果,确保工程持续、高效利用。
收获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走进我市六县一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到处都呈现出渠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树成行、村庄靓丽的美丽生态新田园景象。通过开发,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和提升了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去年突破亿元大关。五年来,我市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1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5个,产业化经营项目36个,综合治理土地面积15.5万亩,共完成投资3.7亿元,其中中省财政资金2.2亿元,市级落实财政配套资金984万元。2016年上级财政资金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投入11357万元。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五年来,累计治理土地面积达15.22万亩,其中修建河堤160公里,打配机电井55眼,架设输变电线路45公里,修建灌排渠系工程82公里,改良土壤9.8万亩,修砌梯田埂210公里,新修机耕路27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3.5万亩,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0万公斤。通过以小流域或山系为单元的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共营造林3.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平方公里,年均可涵养水源415万立方米,有效地保护了耕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了基础。
——特色产业规模扩大,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土地质量的提高,灌排渠系的完善,产业化项目的带动,为群众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创造了条件。项目区累计发展良种核桃14万亩,中药材6万亩,茶叶22万亩,烤烟5万亩,蔬菜、水杂果等特色产业基地12万亩;建立肉牛、生猪、蛋鸡、大鲵等养殖基地28个;建设桐油、魔芋干片、韭花酱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6个,新增利税5560万元,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达0.9亿元。
——培育现代化龙头企业成效显著。我市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科技
含量高的企业,以龙头带基地、带农户,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引入山阳县金川封幸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打造国家级“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商南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后,积极引进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公司按照“龙头+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模式,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达2110万元。目前,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通过项目带动,扶持农业合作社59家、龙头企业19家,有力地支持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