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粉条创家业
四十岁,正是人生开始初尝奋斗的成果,可以安稳下来的年纪。可是今年41岁的韩爱云却在此时选择另起炉灶,从头来过。而后实现每年制作销售洋芋粉条上万斤,并且在当地成立了合作社,带动本村和附近的村民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7年1月末,记者一行驱车从洛南县寺耳镇出发,在窄窄的通村路上行进约一个小时后,才到达了韩爱云家所在的王沟村庙嘴组,一个大拐弯后,路边一个普通农家小院出现在眼前,不大的三间瓦房便是韩爱云生产洋芋粉条的地方。
由于王沟村位置偏北,当地的气候不适合红薯的生长,村民们以前也尝试的种过,但是从地里挖回的红薯淀粉含量很少,口味也较差,根本无法做红薯粉条。于是,村民们另辟蹊径,用洋芋淀粉生产粉条,而这一传统也一直在村里流传下来。没想到却因祸得福,这里的粉条因其特殊性,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土特产。
一进屋,只见韩爱云正在给一个大铁棍上刷着食用油,她一边干着活,一边介绍着自己家里的情况:以前,韩爱云家以养羊为主业,每年只在农历新年前开始做洋芋粉条的来料加工,挣一些加工费。然而到了2015年,养羊业出现前所未有的低谷,市场低迷,价格也一路走低。韩爱云看到如此状况,一番内心斗争后,便狠下决心卖掉了所有的羊,彻底告别干了二十多年的养殖业,专心经营起自己的粉条作坊。
说话间,食用油已经刷好了,只见韩爱云把铁棍安装在房间另一边的一台机器上,原来这就是做洋芋粉条的机器。就在我们谈话间,韩爱云的儿子在一个大盆里倒入洋芋粉,不断的加水,直到形成适合做粉条的面糊。机器上的零件安装完毕,开闸,机器轰轰隆隆的转动起来。韩爱云的儿子用盆把面糊倒进机器尾部的一个大漏斗,不一会,另一头的韩爱云已经开始用手接缓缓落下的闪着亮光的粉条。等到长度达到一米多时,用剪刀利落的剪断,交给她爱人晾到院里的席子上,待温度降下来,再转移到架起的竹竿上,在寒冷的北风的帮助下完成最关键的一步。“我们这里啊,每年都是进入三九后才开始下粉条,没有经过冰冻,粉条就做不成。”韩爱云解释道。
过去,每年一到做粉条的时候,韩爱云家就会接到很多做洋芋粉条的订单。由于老式机器需要人工生火,效率低,不能很好的保证质量。后来,为了做出质量更好的粉条,她们两口子专门跑去河南等地去考察,买回来更先进的机器,提高了粉条的品质和制做速度。有时候全家人齐上阵也忙不过,她就雇周围的村民来帮忙。时间一久,韩爱云想着,不如干脆成立一个合作社,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还可以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2016年2月,韩爱云投资十几万元的“洛南盈丰洋芋加工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村民的洋芋粉可以卖到合作社,同时可以来合作社打工,每天有80元的工钱,这样就挣了双份的钱。去年,韩爱云总共收购回来了两万斤的洋芋粉,预计加工一万多斤的粉条,能收入十万元左右。“前不久,我接到的一笔订单就要4000斤的粉条,有很多都是回头客过来买。”韩爱云说。
“这用洋芋粉做的粉条比红薯粉的软,很耐煮,而且煮熟之后晶莹透亮,好看又好吃。”韩爱云说起自家的粉条的优点如数家珍。如今,韩爱云家依然坚持过去的传统,用一把老式的铡刀切粉条,然后再将切成段的粉条装进礼盒销售。今年,韩爱云计划带动本村和周边的几个村的村民,让更多人开始种洋芋,她自己也准备流转几亩土地,也种上洋芋,让原料更充足。另外她还想建一个小型的冷库,这样做粉条就不再受季节限制,可以常年加工。下一步,她打算让自己的洋芋粉条走出大山,推广到城里的超市和市场,让更多的人不必跑远路,就能品尝到自家的洋芋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