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我不相信养兔能挣钱,干部鼓励我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养的兔子谁要哩?真没想到养兔还卖了2万多元。”山阳县十里街道办事处磨沟里村贫困户贾忠喜看着笼子里可爱的小兔子,情不自禁地道出了心里话。
贾忠喜与老伴皆因身体残疾,不能从事强度劳动,老两口靠着耕种为生。去年,包扶干部鼓励他养兔,一来成本低,二来短平快,很适合在家发展产业。于是,他与同村贾正柱合伙建起了养兔场,借助同宗侄子贾兆龙的市场渠道,5000只兔子收入2万余元。
在山阳,像贾忠喜这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典型数不胜数。
政府谋划起点高
制约贫困户脱贫的是资金,是技术,是信息。打开贫困户增收大门的则是产业。
“产业规划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适合贫困户的‘胃口’,做到规划起点高,精选产业准,生产难度小。”山阳县县长袁良善提出,“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加大产业开发力度,让贫困户通过产业实现脱贫摘帽。”
强化政府引导,完善规划体系,一套横向有宽度、纵向有深度的产业编制方案迅即出炉。
县级产业扶贫规划绘蓝图。按照“市场导向、项目支撑、对接协作、资金扶持、服务配套”的思路,将发改、农业、林业、畜牧等涉农产业项目资金的70%、其他产业项目资金的30%以上,整合规划用于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全县制定了产业精准脱贫总体规划和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电商服务等12个专项产业脱贫规划,计划到“十三五”末,全县依靠产业就业实现脱贫7.3万人。
镇村产业扶贫规划打品牌。按照“宜药则药、宜牧则牧、宜商则商”的思路,全县135个包扶部门深入18个镇办239个村,立足镇村实际,制定了镇办产业脱贫总体规划18个,村级产业发展实施规划239个,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脱贫产业规划体系。
到户产业脱贫规划重实效。按照“户均1人实现就业、户均掌握1门致富技能、户均发展1项致富产业”的总体要求,全县129个驻村工作队、4870名包扶干部结合所包扶贫困户实际情况,帮助3.12万户贫困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确保每一个贫困户发展有项目、致富有门路。
干部帮扶底气足
精准脱贫,哪些项目适合贫困户发
展?面对23%的贫困人口,干部怎么帮?
这些问题决策者早已深思熟虑。
山阳县委、县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的思路,本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收、富民产业和富村产业兼顾、速成项目和可续项目兼有”的原则,立足镇村自然禀赋优势和贫困群众发展意愿,编定了“五个百千万亿”贫困户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选取西照川、漫川关、南宽坪等18个镇办203个村,发展6000户贫困户家庭种植猪苓、茯苓、黄姜等中药材3.1万亩,实现年总产值1.2亿元,打造“百村千户万亩亿元”中药材种植产业基地;
重点选取南宽坪、漫川关、法官等18个镇办230个村,发展8000户贫困户家庭栽植林果茶叶6.5万亩,实现年总产值1.1亿元,打造“百村千户万亩亿元”林果茶叶栽植产业基地;选取户家塬、板岩、色河铺等13个镇办126个村,发展5000户贫困户家庭养猪40万头、养牛0.5万头、养羊1.3万只、养鸡100万只,实现年总产值8亿元,打造“百村千户万头(只)亿元”畜禽养殖产业基地;重点选取高坝、中村、银花等13个镇办121个村,发展3000户贫困户家庭栽培食用菌1500万袋,实现年总产值1.1亿元,打造“百村千户万袋亿元”食用菌栽培产业基地;重点选取天竺山、板岩、杨地等12个镇办113个村,发展3000户贫困户家庭养殖中华蜂10万箱,实现年总产值1亿元,打造“百村千户万箱亿元”中蜂养殖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