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县政府为我们绘制了产业蓝图,我们扶贫有了思路,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有了方向,工作起来底气更足了。”山阳县民政局派驻中村镇洪河寺村第一书记蔡鑫表示,“贫困户不脱贫,我们就坚守到最后一天。”
群众生产动力强
对于大多数贫困户来说,依靠打零工挣钱来养家糊口,在农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种种条件制约,难以寻找到突破口。山阳县产业整体规划和“五个百千万亿”项目落地,一下子给贫困户注入了“强心剂”。
十里街道办事处花鼓墓村四组贫困户杨鹏依托居住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通过贴息扶贫贷款5万元,养羊150只,去年收入2万余元。磨沟里村五组王涛租赁村上闲置20亩土地,栽植天麻、魔芋、前胡等,年收入四五万元。贾学勋养蜂50箱,年增收3万余元。
扶贫资金发挥了发展产业的杠杆作用,技术难题也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迎刃而解。南宽坪镇银厂村草场组贫困户贺发全居住条件差,缺资金,缺技术,一家四口日子过的很艰难。县科协主席王武林包扶期间,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定期实行培训,协调解决15万元扶贫发展资金,贺发全去年种植黄姜7亩,养牛20头,一年增收3万余元。“有科协的支持,有资金和技术作保障,我越干越有劲。”贺发全说。
村有特色,户有产业。高坝店镇君子涧村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和中药材、食用菌产业,由村支部牵头成立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两个,贫困户以土地、产业直补资金入股,采取抱团取暖的发展模式,按照85%:15%股份进行分红,全村发展养鸡1万只,生态黑猪80头,养羊130只,养牛6头,养蜂800箱,栽种木耳、香菇3000架,猪苓50亩,种植中药材800亩,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82人,形成了带动面广、效益明显、增收稳定的良好局面。示范户孙安勋算了一笔账:“全村养殖和食用菌户均增收1万元,中药材户均增收5000元。群众从发展产业中尝到了甜头,发展生产的积极主动性也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