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喜读书,善钻研,又生性聪敏,这使得他成为一个从来不靠技法而靠思想和心灵去创作的画家。博览群书的他,谈起哲学、文学、书画理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俨然一个学府超卓的理论家。祝金刚及其作品自然得到了画界的认可和赏识。这样,在放弃留在西安的20多年后,他又费尽千辛万苦回到了西安,做了一个职业画家。
到了西安,他还是不满足,先后到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去深造。如今的祝金刚已经成功地立足古都长安并卓有建树,他的作品在全国和省上屡获大奖,是长安城里呼风唤雨的画家。他是陕西省老科协书画院副院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艺术馆副研究员、中国文化馆协会书画委员会委员。
想法多多的祝金刚是洛河边的画家当中少有的用思想而不是技法来作画的画家,这或许是他能够在名家林立的长安画坛立足并成功发展的原因之一。
洛源“三墨客”
洛源有大家所熟知的“三墨客”:祝金刚,崔武豪,李中合。
崔武豪,或许因为人长得粗粝豪放,不修边幅,类似于黑社会头子,举手投足有一股子豪爽凌厉的味道,故洛源人均称他为“老武”。老武也是特能折腾的人物,用洛源话来说就是很能“成精”。
老武的家就在洛源镇的洛河边,房子依河而建,一伸脚就能踏进洛河水里。他出生在洛河的水声里,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洛源,在洛源娶妻生子,然后贩木材、开照相馆、开药店,挖空心思来养家糊口。虽然不得不为生计而四处奔波,但是和祝金刚一样,他是个有想法有野心的人,他不想把光阴荒废在小小的洛源镇庸常而琐碎的日子里。在骨子里他以为写字画画才是他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事情,自小便临贴《玄秘塔》,后学二王、怀素等古圣先贤。平日里矢志不渝地苦练书法,悉心钻研,经常跑到县城和书画界的人士厮混。眼界开阔,想法多了,老武不满足了,于是,已经50多岁的老武干脆从洛源跑到西安,历尽千辛万苦,拜了书法大师石宪章为师。有了这样的老师,老武的书法创作脱胎换骨,令书界另眼相看。
就这样,在长长的岁月里,一个土生土长、没有上过学、没有接受过系统书法理论研习的洛源汉子,一点点地把自己磨砺成一个书法家。老武的书法天质朴拙,点画自如,用笔酣畅,渐成一风。他出版了书法作品集,在西安举办个人作品展,又在西安买了房子,穿梭于长安城书画名家之间,交流切磋,勤奋创作,成为一个职业书法家。
今年,他一本新的书法作品集也即将出版。
生于1954年的李中合,在商洛学院长期担任中文系教学工作。现在,已经退休的他并没有闲着,作为中国古典戏剧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商洛市文艺批评协会主席、商洛诗词学会副会长,他搞书法,写评论,编杂志,忙得不亦乐乎。
一个叫“菜牛”的洛源人
洛南人有个有趣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在姓氏上给人取外号,比如姓白的,一般被叫做“白日鬼”,姓刘的,当然是“刘捣鬼”,姓屈的常常很不幸,叫做“蛆条子”,不一而足。
洛源有个蔡鑫生,朋友们给他取了两个外号:“菜牛”“菜包子”。
在洛源乃至洛南,菜牛是指出产于洛南本土的牛,也就是土牛,千百年来其用途很单一,就是用来犁地、耙耱、拉磨的,不如秦川牛那么有力气,也不如秦川牛那么体格彪壮,但是生性木讷憨厚,任劳任怨。蔡鑫生被称作“菜牛”,不仅仅因为他姓蔡,还因为他长得人高马大,力气大又善于出力流汗,憨厚本分,任劳任怨,又处事审慎,做事认真,讲究细节更追求完美,“菜牛”之名于他倒是贴切,何况他还在畜牧局做过副局长,牛羊鸡狗的事情他管过。至于“菜包子”之名,纯粹因了他的姓。“包子”在汉语发声中属于爆破音,一声喊出去,有力度,有爆发力,响亮、高亢,因而,喊一声“包子”力道十足,他也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