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生命之花在脱贫路上定格

生命之花在脱贫路上定格

2018-11-05 08:26:28

来源: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追记柞水县杏坪镇肖台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副队长吴亚锋

  张珊 索文瑛 张莹雪

  2018年10月16日,一个深秋的清晨,在国家第五个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年仅39岁的柞水县杏坪镇肖台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副队长吴亚锋同志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抛下了年迈的老人、深爱的妻子、尚未成年的女儿和日夜牵挂的贫困群众,静静地走了……

  噩耗传来,肖台村乡亲们纷纷赶来,谁都不愿相信,这个与他们朝夕相处了300多个日夜的好后生、好哥们、好兄长、好干部,就这样走了。临终时刻,他没能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

  敬业勤奋 满腔热情为农业

  “勤奋、踏实、简朴、吃苦耐劳、业务能力强。”这是与吴亚锋共事过的领导、同事对他的评价。

  2002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吴亚锋被分配到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从农村走出来的吴亚锋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刚进单位时,他对同事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能端上这‘碗饭’,我很知足,和农业农民打交道,也是我当初报考西农的初衷。”

  从事农业工作16年来,吴亚锋虽然先后在多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但勤学、勤思、勤为的“三勤”精神却一直始终。

  吴亚锋从来不因自己是科班出身而骄傲自满,相反,他还常常向同事求教。与吴亚锋共事16年的李俊谈到这些事情还记忆犹新:“他刚进单位第一次请教我问题时,客气地给我递烟,当时我还愣了一下,直到他把所提的专业技术问题弄明白才心满意足地回去继续工作。那个时候,总觉得像他这样有学历的年轻人总有一份傲气,但在吴亚锋身上你却找不到。”

  在工作中,吴亚锋善于思考。2012年名扬全省,后来在全国推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商洛模式”就有吴亚锋的心血。农产品监管科科长周龙在介绍这项工作时说:“刚开始这项工作也只是探索,后来向上级汇报推荐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很多内容,亚锋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思考之后提出了很多建议,这些建议很多也被采纳,实际工作中证明这些建议也都是行之有效的。”

  面对科室工作量大、专业性强,老同志又偏多的实际,吴亚锋总是主动担当,加班加点,从无怨言。“亚锋这娃在我们科室贡献很大,很多材料都是他加班加点熬出来的,他脑子活,也善于思考。2016年单位在北京搞农业技术展览活动,单位抽不出人,他单枪匹马出色完成了任务,市上主要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可惜啊!这么好个人就这么走了。”周龙在言谈中充满惋惜与不舍。

  商洛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主任董兆锋深有感触地说:“2017年11月,机构认定和资质评审双认证的时候,他连续加班3天两晚,眼睛熬得像两个桃子,但他没有发过一句牢骚。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还给单位年轻同事传授工作经验,尽到一个老大哥的责任。”

  吴亚锋所处的科室承担着全市茶叶监测工作,每年都要到外地参加茶业博览会。2017年,吴亚锋带领市内的几家茶叶企业到济南参会,五天的时间,他会场、酒店两点一线,会展结束就立马赶回,没有挤时间领略一下泉城的风采,甚至连一个小礼物也没顾上给家人买。同事电话里打趣地说:“亚锋,济南好耍不?有啥好东西给兄弟们捎点回来。”吴亚锋风趣地回答:“你看你想要点啥?现场给你买估计不现实了,但我可以给你网购,包送到家!”

  在同事眼里,吴亚锋不仅吃苦敬业,更是一个能背憨,乐于助人的人。

  2004年,为打开商洛农产品销售渠道,市农业局在西安设立了一个商洛食用菌直销点,需要派人去做销售,很多人觉得这活不好干都推了,但领导找到亚锋时,他二话没说就去了。因为缺少经验,加之受行情影响,不久店面就亏了4000多块钱。回到单位,吴亚锋如实报告了经营情况,自己凑钱把亏损补上。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500多块钱,且是全家唯一有收入来源的吴亚锋来说,一下就填进大半年工资。

  有朋友知道后对他说:“你个瓜娃子,这是单位的事,又不是你个人的事,你以为你是大款呀!”吴亚锋却平静地说:“这是单位的事,但是我没干好就是我的事,钱没有了还能挣,信誉丢了多少钱也买不回来!”

  吴亚锋出身农村,妻子没有工作,一家人的开销都靠他微薄的工资。一次,局里有一个困难职工的救助名额,当领导提出要把这个名额给他时,他却说:“我这点困难不算啥,能克服,单位还有比我生活更困难的职工,还是留给他们吧。”

  心系群众 困难群众贴心人

  2018年1月,市农业局按照脱贫攻坚“硬选人、选硬人”的要求,选派新一批干部加强驻村工作队力量。吴亚锋因表现优异,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成为派遣对象。出发前,吴亚锋撂下一句话:“既然组织信任我、同事们支持我,我就一定要把这份责任扛起来,把群众困难解决好,把扶贫工作做好,不负众望!”

  元旦刚过,一场大雪还未消融,天气异常寒冷,吴亚锋作为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就来到了肖台村。入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村情民意。

  第一个月里,刮风下雪,寒风袭人,他几乎天天进村入户,找村干部交谈、与贫困户见面,拉家常、问情况、做记录。村上道路设施条件差,很多地方不通车,他就搭老乡的摩托车,到有些连摩托车也过不去的地方,他就走山路。一个月下来,他的两双鞋子走坏了,脚板磨出了血泡,长出了厚厚的茧子,他却走遍了肖台村的沟沟岔岔、角角落落,熟悉了全村197户贫困户的详细情况。

  一本自制的《民情备忘录》摆放在吴亚锋的床头,里面记载着他对贫困户的牵挂:

  赖光东,去年发展了两万袋地栽木耳,但五千袋感染链孢霉,损失不少,今年一定要吸取去年的教训……

  党军章,患有心脏病,妻子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上高三,听说最近有点厌学,两周后回来,到时记得去安慰安慰……

  夏勤善,72岁,住在七组沟垴,天冷病情加重,明天要去看看……

  这本100多页的小本子已被密密麻麻的文字爬满了大半。一行行或潦草或整齐的文字,记录着他对贫困群众的冷暖牵挂,一句句或朴实或真诚的话语,折射出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

  扶贫一线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但吴亚锋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时刻提醒自己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跟他在一起的人都熟悉那个小本子——《民情备忘录》,每天必记、每天必看,每周定期回顾总结,还会做各种标记,办过的和没有办到的他都会一一标记清楚。

  肖台村村委会主任杜福旺对此记忆深刻。四月里的一天,一场倒春寒突然来临,气温降至零度。吴亚锋翻开自己的小本子,突然想起上次入户时发现居住在七组的两个五保户的被子破了,担心他们受冻,于是想着马上给他们送两床厚点的被子。但是村上又没有卖的,他便从自己床上拿出了两床被子,匆匆忙忙出门,赶在天黑之前把被子送到了两个五保户家,还替老人铺床,套被罩,五保老人暖和了,他自己却冻感冒了。村里人都说:“吴队长没有架子,能和农民坐在一条板凳上,就像是咱们村里人。”

  驻村帮扶中,吴亚锋确实没有把自己当外人,他把自己看作是肖台村的人,把贫困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

  贫困户肖青成一家八口人,上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本人和妻子身体都有残疾,家境十分拮据。被识别为贫困户之后,有坐等政府“送小康”的思想。当吴亚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主动上门找他谈心、讲政策、疏导思想。在他有了一点思想转变之后,又发放爱心超市积分卡,大会上表扬,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肖青成自卑、消极的心态转变了,也愿意发展养殖业。在吴亚锋的帮助下,肖青成养了十几头猪和几十只鸡,还买了几十只兔子,半年下来,收入有了明显增加。

  肖青成对吴亚锋多次上门帮扶的场景记忆犹新:“亚锋每次来习惯蹲在屋檐下,先给我发根烟,再给我讲政策、讲技术,时不时还和我开几句玩笑。三月的一个下午,他来到我家,拉着我到地头,指着我家的一块两亩多的荒地告诉我,这个地方适合种中药材,只要我动起来,他负责给我技术指导……”

  吴亚锋去世后,肖青成也是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村民。说起当时的情形,这个外表粗犷的男人几度哽咽:“当时一听说我扔下手里的活儿就往过赶,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么务实的一个好人咋说走就走了,这几天一闭上眼睛就看到他笑呵呵的给我递烟。”在肖青成等几位村民的坚持下,他们和镇村干部一起将吴亚锋送到县医院,一直守候到吴亚锋“离开”柞水。

  真情才会真心,真心方生真信。驻村期间,吴亚锋始终将自己的真心奉献给群众,也换来了他们的信任。肖台村一组因民意复杂、人心不齐,过去换届选举一直是个大难题。今年换届之初,吴亚锋便主动参与其中,帮助镇村干部分忧。他和镇村干部一起逐一入户走访、摸底,征求各方意见,了解介绍候选人,使村两委换届工作顺利完成。“今年的换届选举组织满意,群众服气,多亏了吴队长帮忙!”提起这事,一组组长孙海洋充满感激。

  在肖台村,村民们一说起吴亚锋,很多人都能翻出他的手机号码和微信,都能说出他帮过的忙。孙仕波的大病救助款是吴亚锋顶着夏天的大太阳不厌其烦跑路办下来的;方周山家里养的猪生病是吴亚锋帮忙治疗控制的;夏勤善的新低保存折是吴亚锋代办又步行送去的;夏小玉的贫困大学生救助证明是吴亚锋从村里到县上一手代办的……

  维护群众利益,吴亚锋从不含糊,从他驻村的第一天起,就时刻把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想尽办法解民忧、助民困、送温暖,靠着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和拳拳真情打动了乡亲们。

  没有豪言壮语之言,没有波澜壮阔之举,但吴亚锋为困难群众所做的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小事汇集成他对肖台村贫困群众的关爱之河,也汇集成肖台村群众对他这个“本村人”的无限思念。

  以村为家 扶贫一线战斗员

  “把自己当做村里人,才能真正融入肖台村这个大家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村民的所思所想,才能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这是吴亚锋生前常对驻村队员所说的话,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做一个“肖台人”的承诺。

  肖台村位于柞水县杏坪镇,距县城45公里。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646户、23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7户589人,贫困人口多、立地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是杏坪镇贫困程度较深的村。

  “我是肖台村的村民,只要有我在,就一定会让你们脱离贫困。”面对肖台村村民的期待,在刚来不久的第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上,吴亚锋这样许下诺言。

  精准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怎么扶才能让老百姓稳定脱贫?自从一入村,这便是吴亚锋一直思考的问题。

  开会、讨论、研判、分析……他与驻村工作队及村班子一起找村上主要致贫原因:山大沟深,土地稀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缺乏技术型人才,主导产业优势未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积累不足。

  找到症结后,吴亚锋和村两委会围绕全县“一主两优,三大流域各有侧重”的产业布局仔细研究,提出“地栽木耳为主,特色种植、养殖为辅”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大力推进“三变”改革,着力打造“一园一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即建强现代地栽木耳产业园,建设现代种植养殖示范区。为稳步扩大木耳生产效益,打破之前菌包从外地调运的瓶颈势在必行。于是,吴亚锋便和工作队及村干部们一起配合县中博公司,筹划建立菌包生产线。通过多方努力,于7月建成投产,满足了本村地栽木耳全部的菌包需求,同时还解决了40多个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进驻肖台村的316个日日夜夜,是吴亚锋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的316个日日夜夜。这316天,他很少回家,反倒是回市局汇报工作、争取扶贫资金、产业项目的次数比回家还多。每次回市局总有同事打趣地说:“亚锋,你这个‘村里娃’咋又来了?这次是想给你们村要点啥?”吴亚锋总是憨憨地笑着说:“我们村穷,还要靠各位多关照,有啥好事情可别忘了我们肖台村!”

  吴亚锋先后带领村班子成员到商州、山阳等地的企业学习中药材种植,奶牛、山羊等畜禽养殖以及经济林科管技术,利用“新农民讲习所”,邀请市农业局技术干部,围绕农时特点和群众实际需求开展实用技术讲习,累计举办培训15场次、受训群众1400人次。为解决村里部分群众吃水难问题,他一连几天深入用水困难的几个组了解情况,协助县水务局完成两处自来水修复工程,解决了全村五个组600多户2000人的吃水问题。他还动员5户贫困户参加县上的家政培训,5人现在都已就业,每月收入在4500元以上……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落地了,但吴亚锋却忙得像个陀螺,孩子和妻子完全照顾不上,就连岳父生病住院,他也只能让妻子回山阳老家代为照顾。

  说到吴亚锋的工作状态时,肖台村支书王大莲充满敬佩:“他每天吃住都在村上,每天早上七点多就到办公室,白天要入户、要到产业基地,还要做外围沟通协调工作。晚上,则要在办公桌前写计划、方案、整理资料,干不完的工作他都会带回住所加班干,常常到了凌晨,还看到他房间的灯亮着。到村上快一年了,他除了去世前一个月给岳父过生日耽误了一天外,几乎天天在村上工作。”

  “我爸爸平常就是个‘工作狂’,驻村以后更是如此,我和妈妈跟他见面的日子屈指可数。”提起爸爸,吴亚锋的女儿忍不住悲伤的情绪,再一次泪如泉涌。“今年暑假,因为妈妈要回老家照顾外公,所以爸爸把我带到村上去了,那几天是我和他今年相处最多的日子……”

  第一个发现吴亚锋出事的是市农业局的干部、驻肖台村第一书记刘云峰。说到当时的情景,刘云峰依然难掩激动:“不敢相信,咋可能嘛!头天晚上11点多我俩还在他房间商量发展产业的事,他还乐呵呵地给我们打气……”当确定好兄弟、好战友已经离开时,这个性格稳重内敛的男人眼眶含满泪水,恍如噩梦。

  吴亚锋走了,带着他还未完成的使命悄悄离开,他的故事迅速传开。在他去世的第三天,一封驻村申请被郑重地递交给市农业局党组织,同事郭雅俭决定主动接替吴亚锋的工作到肖台村任职,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这是对吴亚锋匆忙离世最大的慰藉。

  谈到递交驻村申请的想法时,41岁的郭雅俭一脸严肃:“当时送亚锋妻子去柞水的路上,我就萌生了这个想法,在处理亚锋后事的过程中,我的这个想法就更坚定了。亚锋走了,但脱贫攻坚还没有结束,我要接好亚锋的班,将他未尽的事做完。”对郭雅俭来说,这也许是他缅怀好同事最直接,也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甘于清贫 用爱浇灌幸福花

  家,是一个普通人最大的牵挂,也是最终的归宿。能给父母妻儿一个富足、温暖的家,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男人最大的心愿,但吴亚锋却在甘于清贫中,用对父母、妻儿无限的爱诠释了一个男人对家的担当。

  2012年,父亲因病去世,吴亚锋就挑起家庭的重担。住在山阳老家年迈的母亲患有冠心病,需要长期用药,吴亚锋每周五下班后就买好药品、营养品和生活品赶回老家看望母亲。

  自从驻村后,繁忙的工作让吴亚锋早就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但他常常叮嘱妻子:“你抽空多回去看看妈,把药捎上,妈爱吃甜的,你再给带些副食。”

  在他去世的前几天还给母亲打电话叮咛:“年纪大的人怕冷,你穿暖和些。没事别出门,你一个人摔跤了不得了。需要啥你就给我和晓艳说,我们给你送回去……”

  听到儿子去世的消息,母亲老泪纵横:“娃没了,我的儿子没了,咋要让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

  吴亚锋安葬在离老家房子不远的山坡上,每到黄昏,总有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站在自家门前,手扶着老核桃树遥望着安葬吴亚锋的山坡。

  妻子刘晓艳与吴亚锋相识于中学时代,2004年他们迈入了婚姻殿堂。一个是大学毕业的国家干部,一个是没有工作的社会青年,虽然看起来两人差距挺大,但他对妻子不离不弃。

  结婚前,家人和很多知己的朋友都劝他:“你是名牌大学本科生,她没有学历、没有正式工作,你们文化水平差异这么大,以后的日子咋过呀?以你的条件找个更好的没问题。”吴亚锋在家人和朋友面前却表现出少有的坚决:“人是要讲良心的,我不能因为自己现在是‘公家人’就嫌弃晓艳,她对我倾注了全部感情,我也非她不娶。如果物质和学识是衡量感情和家庭的唯一标准,那还有什么幸福可言,还有什么责任可谈?”

  结婚后,夫妻俩就住在吴亚锋单位的单人宿舍里,这一住就是7年,但这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临时小窝却被他俩经营的充满温馨。2007年,女儿小嘉怡的降生,给这个清贫而又幸福的小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但多了一张小嘴,只靠吴亚锋一个人的工资来维持这个家就更显得窘迫。

  面对经济和生活上的压力,吴亚锋常常宽慰妻子:“让你和娃受苦了,等再苦上几年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让你和娃也过得舒服点……”

  妻子刘晓艳充满理解:“亚锋,我跟你又不是贪图安逸的生活,我们还年轻,吃差点、穿差点没啥大不了的,只要家里老人和孩子好就行,我有你陪着就满足了!”

  结婚十四年,正是靠着这份对感情的忠贞,吴亚锋和刘晓燕夫妻俩在生活中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用一个幸福的家庭证明了爱能撑起一个家。

  2009年,吴亚锋搬进了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居住环境才有所改善。2018年5月,为实现对妻子的承诺,吴亚锋借款40多万元在商州惠民小区买下了一处三居室。因为驻村无法顾及,新房装修过程中全靠妻子忙前忙后。为了省钱,很多装修材料都是刘晓艳自己肩挑背扛,从未向丈夫抱怨过一句。

  住进亲手打造的朴素而又温暖的新家,刘晓艳满心欢喜,但谁又能料到这个家的顶梁柱却轰然倒塌,这让刘晓艳陷入极度的悲痛当中:“搬进新家快半年来,他回来住的不到10天,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回来,洗个澡,拿几件换洗衣服就又走了,在家里连一顿像样的饭都没吃过。”

  结婚多年来,只要出差或者下乡,吴亚锋夫妻俩一直有每天早晚至少打两次电话的默契。在吴亚锋去世的头天晚上12点半,在视频通话中得知吴亚锋还在加班,刘晓艳在唠叨中充满着对丈夫的关心:“你也不看看几点了,我还以为你忘了给我打电话呢!工作永远干不完,你也把自己的身体看金贵些。再不睡觉,回家不准进门!”“明天是县上的扶贫日,有些资料必须今晚完成。你照顾好自己和娃,我身体棒着哩!你先睡,我填完这个表就睡。”吴亚锋简单与妻子交流后就挂了电话继续投入工作。谁料,这短短几句话竟成了夫妻之间的永别。

  10月16日早晨,怕刘晓艳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驻村同志尽可能平静地告诉她:亚锋昏迷,正在医院救治,请你速来柞水县医院。

  在从山阳县赶往柞水的路上,她不停地催促着开车的师傅:“快点,再快点!求求你再快点!”赶到柞水县医院后,看到满屋子痛哭的亲友和抢救室里冰冷僵硬的丈夫,她瘫坐在地,号啕大哭:“你昨晚还好好的,咋说走就走了。你就不能等等我,哪怕给我说句话也好啊!我的亚锋啊……”

  吴亚锋的岳父闻讯赶来,直接晕倒在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抢救下才缓缓醒来,睁开眼睛的一瞬间,眼泪像决了堤的河水一样从这位慈祥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流下:“娃呀!你上个月还赶回来给我过生日,你还说等闲一点再回来看我,咋现在说走就走了,留下晓艳)和娃咋活啊!”

  医院的抢救室外,这对父女瘫坐在地,相拥而泣。看到这一幕,赶来的亲友、同事无不动容,哭声、惋惜声飘荡在医院的走廊里。

  女儿吴嘉怡一直是吴亚锋最大的牵挂和骄傲。在爸爸为人和善、积极乐观和勤奋好学、工作严谨品质的感染下,小嘉怡在学校一直表现优异,品学兼优。赶到殡仪馆看见父亲的遗照和满屋子痛哭流涕的亲人,小嘉怡扑倒在父亲的灵前,一遍遍地哭喊着:“爸爸!爸爸!我要爸爸……”面对女儿撕心裂肺的呼唤,吴亚锋却再也听不到了,再也不能爱抚他亲爱的女儿,再也不能做一棵遮风避雨的大树让女儿继续的依靠……

  吴亚锋,这个为脱贫攻坚忘我牺牲的好干部,就这样离开了他挚爱的亲人、亲切的同事和朋友,离开了柞水这片他工作过、奋斗过的热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对贫困山区和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他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脱贫事业,他用忠诚和执着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扶贫之歌。

  柞水县委、县政府授予吴亚锋同志“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商洛市农业局追授他为“全市农业系统脱贫攻坚楷模”,并号召全市农业系统干部向吴亚锋同志学习。农业系统的干部还自发组织了募捐。刘晓艳还特意给单位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家庭对组织的感谢和敬意。

  英灵不远,精神永存!吴亚锋走了,但他在工作上一心为公、任劳任怨,对亲友同事亲切和善、乐于相助,对家庭忠贞不渝、尽职尽责的精神将永远长存于世间,永远激励着后来之人勇往直前!

  • 相关阅读
  • 商洛市举行创卫健康教育工作培训会

      本报讯(记者 余婷 见习记者 党帅航)11月2日,我市举行创国卫健康教育工作培训会,邀请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杨华光教授和陕西省卫生计生健康教育宣传中心项目办主任李颖林主任医师,对我市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现场指...

    时间:11-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