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山阳 攻坚克难 滴水穿石

山阳 攻坚克难 滴水穿石

2019-04-18 09:01:29

来源: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李军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与湖北十堰市郧西县接壤,县域面积3535平方公里,辖18个镇办、239个村(居)、4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09万户、10.73万人,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县。

  近年来,山阳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盯目标任务,聚焦“577”脱贫标准,发扬“滴水穿石”精神,铆足“攻坚”定力,下好“绣花”功夫,统筹推进扶志扶智,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不断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促进就业创业,精准实施“两房建设”,着力落实生态扶贫政策,加大医疗保障力度,切实推进教育扶贫,不断完善综合保障体系,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携手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62个贫困村高质量退出,1.06万户、4.29万人达标脱贫。

培育思想动能激发内生动力

  春风轻拂,流水潺潺。日前,县委宣传部驻村第一书记秦涛的身影出现在两岭镇高塬村上,作为全县第一书记的代表,秦涛的任务是向村民宣讲党的惠民好政策。

  “咱们这里山大沟深,气候适宜,是种植天麻的好地方,一斤天麻目前可以卖到80元!”秦涛一开口就吸引了当地群众的注意。“国家对你们发展产业都有户均3000元产业直补资金支持,大家都撸起袖子加油干吧!”围绕群众产业增收发展,秦涛的政策宣讲让村民听得津津有味。

  讲好“本地话”、讲活“百姓话”,让理论宣讲浅显易懂、活力十足。“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秦涛说:“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坐得下、听得懂、记得住。”

  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当前,山阳县脱贫攻坚正处于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而且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

  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治穷病,也得治“心病”,做好“精神脱贫”的工作。一时穷,不可怕;志气短,一世穷。脱贫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能奋斗,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山阳始终把扶贫扶志作为一项长久性工作来抓,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脱贫内生动力。时刻牢记“脱贫攻坚是做人的工作”的嘱托,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对群众对党对总书记的感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教育党员干部主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奋勇争先、担当作为。深入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扶贫脱贫互讲互评”活动,通过干群之间相互客观公正的评议,进一步检验扶贫成效和脱贫质量。

  开展的“三讲三评三创”新民风建设活动更是扶志扶智创新之举,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是因该活动把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聚焦农村群众精神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志气,切实让广大群众中蕴藏的磅礴内生动力喷涌而出,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竭的推动力。

  通过统筹整合“四支队伍”,充分发挥支部引领、党员干部示范作用,与贫困户结对子领一批、合作社发展产业带一批、公益岗位就业促一批、提升技能强一批,让群众在“领、带、促、强”中尝到甜头、增强获得感。全县选树脱贫攻坚“百家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自主脱贫的愿望和信心,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山阳每年组织实施“雨露计划”等实用技术和就业培训3万多人次,实现转移就业5000户以上。两年来,全县共落实各类助学金和补助2.36亿元,惠及5.6万人次。

  瞄准主攻方向集中优势攻坚

  位于漫川关镇东南部的板庙村,可以说是山阳脱贫攻坚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村”。“十几年前的板庙村你知道有多穷吗?交通条件十分落后,5条深沟住着5组人,大多数住的是石板房,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地瓜加野菜,有的老百姓就连家里的耗子都‘哭着搬家了’……”土生土长的村党总支书记程伊周随口道来。

  板庙村的改变,得益于脱贫攻坚,在这几年就完成了巨变。2016年以来,板庙村确立了“主导产业引领、扶志启智支撑、资源开发共享、企业带动增收”的脱贫工作思路和“全力发展药果业、稳步发展种植业、探索开发水资源”的产业发展思路,主打现有资源牌,做精“药果畜水”文章,做大做强以中药材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产业、以陕南生态黑猪为重点的生态养殖产业、以核桃板栗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产业和以天竺山泉为重点的水资源加工产业,让四大主导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

  2017年,整体搬迁成为板庙村发展的转折点。依靠国家“移民搬迁”政策扶持,村上新建移民搬迁小区的300多套房子实行了集中安置,300多户偏远乡亲全部从山上、沟里的石板房搬进了山下的移民小区。在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中,板庙村成为全县首个试点村,实施土地流转、贫困户带资入股、“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举措,积极发挥能人带动效应、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助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贫困户181户576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7.4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板庙村只是山阳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阳牢牢把握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核心要义,按照“全面、严实、精准”工作要求和抓重点、创亮点、出精品工作方法,发扬“五干”精神,超前谋篇布局、科学调兵遣将,集全民之智,对标脱贫标准,瞄准主攻方向,在提升“两业”水平、推动“两房”扫尾和加快“两设施”建设等方面,接续开展“春季攻势、夏季行动、秋季冲刺、冬季决战”,久久为功,持续用力,集中优势打攻坚战。

  在县扶贫局大数据平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确定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09万户,实行细化分类,逐户都制定帮扶计划和脱贫路径。近年来,陆续对2.87万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产业帮扶、对1.158万户实施搬迁扶贫、对3395户落实“兜底”保障,对4.6万名贫困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

  创新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

  “实话实说,我们发展产业和就业的难度很大,但是要紧盯不放、常抓不懈,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尤其要在产业和就业上下功夫。刚才你们也谈到‘4+X’,等等,我觉得你们说的食用菌、香菇的事,现在发展得非常多,这就找到了很好的新的增长点,那也解决了很多问题,张志飞也在发展,咱们王庄村沿着这路做就很好啊!别的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围绕这个来做。”省委书记胡和平在王庄村调研脱贫攻坚时特别强调。

  近年来,山阳坚持走产业化绿色化之路,以“大产业”推动“大扶贫”、以“小产业”带动“小农户”,形成了大小共存、强弱互补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在持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规模的同时,狠抓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条延伸、特色产品营销等重点工作,加快推动中药材、食用菌、畜禽、林果“四大全产业链”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阳坚持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因地制宜发展光伏、旅游等产业,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电商产业,并实行“十大产业”都有一名县级干部牵头包抓、一套班子跟进负责、一个工作组具体推进、至少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推动了产业兴旺、收入增加,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阳积极推进产业模式创新,大力推行“三带三创”产业扶贫模式,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三大带动”,推行金融帮扶、科技帮扶、销售帮扶“三大创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家、专业合作社746个、能人大户308户,同时发挥县扶贫开发移民搬迁投资公司、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作用,撬动银行贷款1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6.8亿元。

  山阳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和苏州硒谷公司在人才引进、技术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长安航空合作实施“航空扶贫”,借助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将核桃、蜂蜜、土鸡蛋、食用菌等商品型、礼品型特色农产品成功打入南京、西安等地,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

  在“百企联百村带万户”脱贫攻坚行动中,138名山阳籍企业家、能人返乡投资创业,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或两家企业结对帮扶。山阳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来山发展,使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了养鸡、食用菌、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仅和丰阳光食用菌项目袋菌包、深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带动发展产业流域6个、产业园区6个、大棚956个。全县新建光伏电站24.5兆瓦,与190个村1.2万户贫困群众建立了利益联结。

  “山阳将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全面严实精准’的工作作风,努力以高质量赶超发展,走好摆脱贫困之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山阳县委书记张国瑜说。

  • 相关阅读
  • 奇石痴人严长水

      秦楚玉结缘奇石  很多石友都说,他收藏奇石纯属偶然。他却认为,收藏奇石,是他命运中早就注定的一种机缘。  严长水出生于陕鄂交界处的山阳县漫川关,自幼酷爱文学艺术,热爱文学创作、书法绘画,特别是漫川...

    时间:04-18
  • 观云测天的女气象人

      通讯员郑亚宁展晓玮记者贾书章  在干佑河畔的山城柞水,有一位观云测天的女气象人,用30多年的执着坚守,见证了这片土地的风霜雨雪、春华秋实,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她无比热爱的气象事业。她就是柞水县气象...

    时间:04-18
  • 古镇柏峪寺

      刘剑锋  景村、古城镇北去为柏峪寺镇,洛河水贯穿柏峪寺全境,因镇上曾有一座古柏掩映的古刹而得名。梵音袅袅的柏峪寺虽处于洛南中东部,良田肥美,山水如画,但自古环境封闭,交通不便。环境封闭了柏峪寺,也...

    时间:04-18
  • 贾山坡上追梦人

      赵有良 刘春荣  赵有良刘春荣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当年一心只想逃离山沟的农村小伙子,在外闯荡多年后,返乡创业未等未要政府资金,自筹投资490万元,一次性流转荒坡760亩,建起茶园300亩,花椒园400多亩,去...

    时间:04-18
  • 4人占用农用土地办砖厂被拘留

      本报讯(记者李小龙通讯员刘勇)4月15日,柞水县公安局依法对周某等4名非法占用农用土地开办砖厂、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责任人分别执行10日行政拘留处罚。  4月10日,柞水县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向县公安局提...

    时间:04-18
  • 缅怀先烈研学感恩幸福生活

      本报讯(白志鑫)为缅怀先烈,让青少年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军精神,4月16日,商州区北宽坪镇中心小学全体师生走进商洛县委县政府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r...

    时间:04-18
  • 失散四年的“刘美丽”回家了

      《商洛日报》发布寻亲公告后  失散四年的“刘美丽”回家了  刘春荣 屈涛 何立刚  “这下太好了!我们失散4年多的夫妻团聚,不仅消除了亲戚之间的误会和相互猜疑,也消除了左右邻舍对我们的看...

    时间:04-18
  • 中国秦岭(金丝峡)国际兰花节开幕

      本报讯(记者杨森)4月17日,2019中国秦岭(金丝峡)国际兰花节在商南县金丝峡景区盛大开幕,来自西安、商洛、南阳、襄阳、十堰、安康、汉中、运城等12个市县的300多名兰友齐聚金丝峡赏兰、鉴兰,以兰会友。  本届...

    时间:04-18
  • 小车间托起致富梦

      孙守雅小松  4月13日,在镇安县城西南边陲的达仁镇双河村,村民刘加均茶叶生产扶贫车间机器运转,几十名工人正在筛选、摊晾、烘烤茶叶,热火朝天,忙忙碌碌,秩序井然……  精准扶贫户刘金祥正在...

    时间:04-18
  • 商南实施农业产业帮扶资金项目

      本报讯(代绪刚)今年以来,商南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帮扶资金项目,加快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创建优势产业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延长产业链条,强化市场营销,拓展产业功能,促进产业融合,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时间:04-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