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公共文化服务 让生活更有质感和温度

2024-05-10 09:30:46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张 英

  丹江公园梨园亭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生活好了,对精神文化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商州区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均等化、优质化转变,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广阔的人群。

  筑阵地 创新服务惠民

  文化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是传承文明、保障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5月6日,雨后初晴的商州空气清新、凉爽舒适。行走在城区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城市书吧、群众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文化空间,文化气息非常浓厚。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文化广场上歌声、笑声、音乐声此起彼伏,在舞步中看到了商州老百姓的活力、自信、乐观以及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而这得益于商州这几年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使得文化空间随处可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

  记者从商州区文化和旅游局获悉,目前,商州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南秦河生态公园等6个城市文化小舞台投入使用,22个城市公园和南秦河生态公园书吧、东龙山公园书吧等建起了文化长廊和阅读空间,提升改造了16个图书馆分馆、288个农家书屋以及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等,建设了150个气排球训练基地;创意性改造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打造了7家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因地制宜建设58个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

  如今,一个个有特色、有品位、小而美的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过去,公共文化服务受到时空限制,覆盖面有限。这几年,商州借助数字技术,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逐渐打通。

  目前,商州已建立覆盖全区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和管理架构,提升数字文化馆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云等平台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功能;整合利用全区群众文化活动资源,打造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加大微视频、艺术慕课等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将地方文化、旅游、康养、美食资源纳入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大力发展基于5G等新技术应用的数字博物馆、数字景区等数字服务类型,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探索发展数字文化大众化实体体验空间,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推广群众文化活动高清网络直播,培育线上文化服务品牌;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打造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培养具有高黏性的“粉丝”文化社群。

  创精品 多彩活动乐民

  多彩文化活动是涵养城市气质、丰盈百姓精神家园的“食粮”和载体。

  5月7日,2024年陕西省群众文化节商洛分会场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活动在沙河子镇麻岭子村精彩上演。

  随着一声呐喊,秦腔传统戏《铡美案》精彩上演。台上,秦腔演员精彩亮相,轮番献唱;台下,群众热情洋溢,掌声不断。“我是一个戏迷,也唱过秦腔,今天在家门口看了精彩专业的演出,感觉很激动。”村民支亚敏说。

  此次活动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送到家门口,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受到群众欢迎。

  为了营造“天天有节目、周周有戏看、月月有比赛、四季有演出”的浓厚群众公共文化活动氛围,商州区打造了一批高品位的文化惠民活动。围绕办好2024年新年戏曲晚会、春节系列文旅活动、第二届商洛民歌民谣戏曲大赛商州赛区活动、全国群众合唱大赛等4项重点文化活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非遗直播、艺术培训、艺术技能教学直播等公共数字化服务,组织培训3000人次;精心策划举办2024春到万家“年味商州”系列群众文化体育促消费活动85项685场次,开展送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60多场次;以“十分钟文化圈”建设为总抓手,依托社区文化广场、演出舞台等文化载体,精心策划音乐节、广场舞展演、大众合唱节、百姓大舞台、市民文化节、“群星艺术节”、民歌民谣大赛等品牌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鼓励镇办、社区自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36场“村晚”等富有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打造节庆新民俗。

  针对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差异化,商州区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演出”“送戏曲”等惠民项目,积极实施乡村文化“百名帮扶骨干、百名村晚导演、百名村晚主持、百名村晚明星”的“四个百”人才培养工程,组织文艺骨干与百村结对帮扶,以乡镇文化站为载体,培训吸收骨干,鼓励和指导有能力的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开展常态化文艺演出活动,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同时,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完善苏陕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精准化、数字化。在品牌文化活动和“一村一年一场戏”“公益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引领下,全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形成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季度有竞赛”的文化活动态势,也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促发展 文旅融合富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商州区不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充分挖掘56个非遗产品优势,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生产、生活和市场,拓宽群众增收新渠道。依托从业人员较多、适宜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成功建设了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通过搭建投融资、文旅消费、宣传推介、文创设计等扶持平台,推动影院、演艺、文化会展、汉服租赁、非遗产品销售、网络直播、短视频、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业发展,扶持发展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300多家,实现产值28亿元,吸纳就业人员5万多人,形成了非遗产业集群。

  商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晓平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州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虽然“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但“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未来,要在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让康养之都更具文化魅力。

  文润商州大地,美好生活添彩。如今的商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也因此而更有质感和温度。

  • 相关阅读
  • 一季度我市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

      本报讯 (通讯员 李东芳)一季度,全市招商引资实际使用内资19.64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30.7%,超目标进度10个百分点以上,居全省第三。  首位产业明方向。坚持把首位产业、主导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聚焦6条重...

    时间:05-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