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 媛)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希望工程品牌建设,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整合各类公益资源,持续提升希望工程影响力,为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为确保希望小学稳健运行与持续发展,团市委建立了每两年一次的全面普查机制,定期对全市所有希望小学开展普查,精准掌握各学校运行状况。对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确需撤销合并的学校,及时做好备案,监督规范科学处置资产,尽量继续发挥剩余资产的作用。对新申请援建的希望小学,从选址到竣工都按照《希望小学管理办法》高标准实施,确保质量有保证。截至目前,全市15所运行规范的学校被表彰命名为“陕西省模范希望小学”。
我市大力推动新世纪“希望故事汇”公益项目落地落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阅读陪伴,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全国新世纪“希望故事汇”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在柞水举办,柞水县作为首批试点县区,1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全覆盖,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实施“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挖掘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默默奉献教育事业的优秀小学教师,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累计43名乡村一线教师获奖。实施“蓝色萤火虫”项目,支持有发展产业意愿的15名乡村贫困教师发展产业,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市上积极开展“足球少年追风计划”项目,捐助30所中小学足球装备,助力学校开展足球教学,活跃学生体育运动。该项目在第六届陕西省青少年公益项目大赛中荣获金奖。团市委通过各方筹措,为全市152所农村学校捐建“520希望图书室”,总价值505万元,丰富农村学校学生文化生活。实施“陕耀未来希望少年宫”项目,组织希望小学学生参加夏令营、红色研学,开阔视野、快乐成长。疫情期间,为希望小学捐赠成像测温仪115套、空调369台,提升学校硬件设施。为部分希望学校捐赠鼓号队装备、红领巾法学院配套设施,助力学校开展少先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