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龙 王江波 陕西日报记者 王佳伟
4月16日,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村民在茶园采摘茶叶。
4月15日,海拔1100多米的山阳县黄花岭上,3万多亩茶园郁郁葱葱。
村民将采摘的茶叶倒入竹筐
4月17日,在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育苗基地,工人细心拔掉茶苗旁边的杂草。
3月28日,镇安县2025年象园茶开采季活动拉开帷幕,茶艺师现场进行茶艺表演。
4月13日,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刚刚采摘回来的春茶。
4月17日,一批来自西安的游客在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茶园观光。
4月16日,迎着清晨的曙光,范培勇再次踏进葱郁的茶园,和前来采茶的村民一道,忙碌地采摘起嫩黄的芽叶,并轻轻放入竹篓中。每当采完一垄茶树,他都会抬头看一眼眼前葱郁茶园,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谁说柞水无法种植茶叶?我们不仅种出来了,还迎来了第4个采摘季。如今,我们已收获了150多公斤干毛茶,并且全部销售一空。”范培勇满心欢喜地说。
事实上,柞水人并非没有尝试过发展茶产业。早在2012年,杏坪镇天埫村村民就曾尝试大规模种植茶树,之后县里也不断有人进行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这主要是因为柞水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茶苗难以存活。
范培勇作为杏坪镇中台村的党支部书记,2018年之前,目睹着村庄缺乏主导产业的困境,内心焦急万分。经过不懈努力,从2018年初试的60亩茶园,到2025年5000多亩的茶园规模,在他的带领下,柞水茶叶引种成功了,将茶叶种植向北推进了近100公里,创造了商洛南茶北移的历史性突破。
而与柞水接壤的镇安县达仁镇,则拥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其源头可追溯至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自刘氏家族迁种第一棵茶树起,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这里,是中国最北方的茶区之一,也是商洛茶文化的发源地。
4月17日,象园村党支部书记刘道俭正耐心地为茶农讲解采摘春茶的要点:“采摘春茶时,切记不能一把抓。要采一芽一叶,按照高标准、严要求进行采摘,才能制作出高端有机茶。”茶农在茶树间穿梭,快速采摘着嫩叶,欢声笑语回荡在茶园中,享受着春日里的幸福时光。
“象园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茶叶的习惯。他们种茶、采茶、制茶的技艺代代相传,积淀了独特厚重的茶文化。”刘道俭自豪地说。
镇安县佳茗茶叶专业合作社刘东是刘氏家族的后裔,他说:“我家一直以种茶为生,已有五代人从事茶叶种植。我从小就在茶树的陪伴下成长,对于种茶、采茶、制茶的每一个环节,我都了如指掌。”
事实上,象园茶的蜕变,正是镇安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目前,镇安全县种植茶叶11.8万亩,茶叶企业5家、加工厂23家、专业合作社45个,预计全年干毛茶产量1300吨,全县茶叶年可实现产值3亿元,茶叶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而在商洛,茶叶种植规模最大、名声最响亮的当数商南茶。
4月13日,商南县试马镇马泉山的茶园里,茶树梢头挤满了嫩绿的茶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数10名采茶工人身系竹篓,在茶园中忙碌地穿梭。
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加工车间内,机器声轰鸣、茶香四溢,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刚刚采摘回来的春茶,经过理条、杀青、烘干等一系列生产步骤,最终制成优质的茶叶。
提及茶产业,商南人总会想起为茶产业奉献了一生的张淑珍。虽然她已离世,但她的名字却与商南茶紧密相连。她用60多年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开创了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辉煌历程。她以茶树绿化了商南的山川,用“南茶北移”的奇迹,改变了商南的面貌,书写了北纬33°的种茶传奇。
在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双山茶旅综合体,这里新建成的全省最先进的数字化绿茶生产线上,技术工人正在忙碌着,将刚刚收上来的鲜茶叶进行摊晾、杀青、做形、烘干,一批批优质茶叶就从这里生产出来。
“这条生产线现在日处理鲜叶量可达2500公斤,制茶全过程均采用机器控制,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总经理刘保柱介绍。
如今的商南,随着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曾经的荒山秃岭已变得郁郁葱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茶园观光体验。
今年58岁的商南县油坊岭村村民汤宏盘就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毅然决定将自己在县城经营多年的饭馆搬回村上,利用自家的房屋办起了特色农家乐。没有了房租等成本,他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年的收入也十分可观。
“真没想到,回到村里后的生意竟然比在县城还好。一年下来,能挣个十来万块钱呢!”汤宏盘高兴地说。
截至2024年底,商南县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90多个、茶叶初制加工厂200多个。全县共发展茶园29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8万亩,可年产茶叶8800吨,产值超20亿元,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真正让绿水青山的生态好颜值转化成群众增收致富的经济好价值。
如今的商南县,已成为我国北部新兴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和有名的“茶叶之乡”。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耀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唱响生态茶的优势,依靠技术科技赋能,在新产品研发上下功夫,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价值,把我们的生态好产品转化为好商品和好效益,让茶农和群众享受到实惠。”
除了商南茶,山阳县的茶叶种植面积也紧随其后。
4月15日,海拔1100多米的山阳县黄花岭上,3万多亩茶园郁郁葱葱。如今,这里的莲花茶已发展成为绿茶、红茶、白茶三大系列,并依托茶厂建起了茶创小镇。
山阳县金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红飞说:“这里的连片茶园是3.15万亩,其中1.2万亩的茶园是我们企业的,公司的茶叶出口到了中亚。”
目前,山阳县累计发展茶叶基地19万多亩,建成万亩有机茶园3个,8000多户群众牢牢镶嵌在茶产业链上。
与商南县紧密相连的丹凤县武关镇、竹林关镇也是茶叶生长的好地方,这里产的高山茶远近闻名,目前丹凤全县发展茶园2.3万亩。
在商洛,茶产业富裕了百姓,促进了三产融合,成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经济发展的“黄金叶”,绿水青山的产业优势已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胜势。
“茶产业是我市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按照稳面积、优结构、强品牌、提效益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全产业链培育,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市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指导中心干部王凌云介绍。
截至2024年,全市茶园面积已达62.03万亩,拥有茶叶企业68家,茶农合作社154个,干毛茶产量1.25万吨,干毛茶产值高达25.71亿元。
商洛茶叶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商南茶”和“象园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认证;秦岭泉茗被认定为陕西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为陕西六大名茶之一。茶叶先后销往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