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感言
活了 笑了 火了 香了
姚骏骊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父老齐吼秦腔。”这是关中人耳熟能详的关于秦腔的生动写照,也是对我们秦人热爱秦腔的形象描述。
《香包》剧照
秦腔作为我国最早的古老剧种,是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更是地方剧种抑或中国戏剧的起源和鼻祖。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影视的冲击、观众的减少、剧本的短缺、剧院的冷清、市场的萧条、剧团的解散、演员的改行、继承的断档、创新的不足而门可罗雀、极不景气甚至跌入低谷。这其中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缺陷,有先天的不足,更有后天的颓废。
洛南县地处秦岭以南,按地域属于陕南。秦腔对于他们,自然没有关中各县优越;演员吐字亦不如关中地道;人口、观众总数更是差异较大;经济条件长期处于劣势。就是这么一个陕南山区小县,却在并不是强项的领域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振兴秦腔之路。令人骄傲、令人深思、令人感慨、发人深省。
他们之所以成功,不外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剧本的不断创新和演出人员的执着及拥有着宁舍一顿饭、不舍秦腔宴的广大戏迷。远的不说,就近年来,该县先后演出并获奖的《御史还乡》、《女儿沟》和这次中国第五届秦腔艺术节上精心雕琢的《香包》,以及洛南剧团年演出达220场次的事实就足以说明,这里有一批为秦腔艺术日夜思考、创作剧本、刻苦训练、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主创人员和演职团队。他们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大胆改革,推陈出新,搏击市场,赢得观众,凤凰涅槃,欲火重生。
活了、笑了、火了、香了。剧团因秦腔活了,人人满怀激情,处处充满生机;洛南百姓笑了,个个哼着秦腔,场场掌声不断;《香包》演出火了,每每争先恐后,时时受到热捧;环卫工人香了,天天受人尊敬,常常露出笑脸。这是洛南之幸,更是秦腔之荣。
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红遍全国,甘肃人甚至称秦腔故里在陇地。作为秦人,我们就应该拿出洛南人的精神和勇气,用事实证明,我们有像《迟开的玫瑰》一样可以追逐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