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日前,为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地震监测能力、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农村民居和市县城区抗震设防能力显著增强;地震应急能力全面加强,初步建立以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体系;全市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显著提升,基本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险技能。
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更新地震观测手段和监测仪器,提高地震灾害信息的获取能力。引导社会组织、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害信息报告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地方强制性标准,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三层以上(含三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逐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建设,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强化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能力,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巨灾的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障能力。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对重要电力设施和线路实行差异化设计,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源的配备和管理。提高水利工程抗震能力,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除险加固措施,尽快完成病险水库的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确保水库大坝的地震安全。对应当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评价要求进行抗震设防。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配置必要的救援避险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