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在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历时4年,用坏300支笔写就的长篇小说《古炉》将在下月出版,而披露这部长篇新作内容梗概与创作心声的小说“后记”,以电视片的形式,昨日在西安美术馆举行首发式。电视片《古炉后记》始终贯穿着贾平凹对生活的探索、观察、体验与发现,片中他亲自配音,以充满温情、敦厚又沧桑的叙事说白,形成对那个年代的一种记忆、追寻与思索,吸引了不少贾平凹的粉丝前往。
评价自己的配音:咱不是专业的
《古炉》是一部有关“文革”记忆的作品,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以烧制瓷器为主业的、叫古炉的村子,偏僻却又山水清明,村人擅长技工,却又极度贫穷。在“文革”中,他们使强用狠,争吵不休。作家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叫狗尿苔的少年主人公,他从小被抱养,生活在古炉村,因人境逼仄而生发无限的想像,与动物、植物交流,如同生活在童话中。
这部长达64万字的作品后,有一篇6000余字的“后记”,而根据这篇后记又拍摄了一个约半个小时的电视片,电视片以后记的内容取材拍摄,以文革时代镶有毛主席画像的钟表为开头,采取文革与当代交替组合的形式,展现了贾平凹《古炉》的创作初衷、创作素材、方法和经历。
在电视片里,贾平凹以独有的自我叙事的方式对《古炉》进行解读。现场很多读者在观看之后,深受感动,尤其是贾平凹的亲自配音更增强了感染力。虽然贾平凹仍操一口方言,且平时说话总是一种低沉的声调,但这回,多少强调了些抑扬顿挫,构成一种充满温情、敦厚且独特的叙事说白。问起贾平凹对自己配音的评价,他说:“就那样吧,咱又不是专业的。”
虽属业余,但贾平凹的电视片配音以悲凉的埙音做背景音乐,还是让现场的人感到几许触动,比如他说:“五十岁后,周围的熟人有些开始死亡,去火葬场的次数增多,而我突然地喜欢在身上装钱了,又瞌睡日渐减少,便知道自己是老了。老了就是提醒自己:一定不要贪恋位子,不吃凉粉便腾板凳;一定不要太去抛头露面,能不参加的活动坚决抹下脸去拒绝;一定不要偏执;一定不要嫉妒别人。这些都可以做到,尽量去做到,但控制不了的却是记忆啊……”
新书是否微博宣传:到时候看吧
贾平凹在“后记”中提及了创作的最初动因,“文化大革命……已经是很久的时间没人提及了,‘文革’怎么就无人感兴趣吗?”他在一次回村经历的促动下,最终写成了这部作品。“我去河畔钓鱼的那个中午,看见有人背了柴草过河,这是两个老汉,头发全白了,腿细得像木头棍儿,水流冲得他们站不稳,为了防止跌倒,就手拉扯了手,趔趔趄趄,趔趔趄趄地走了过来。那场面很能感人,我还在感慨着,突然才认得他们曾经是有过仇的,因为文革中派别不一样,武斗中一个用砖打破过一个的头,一个气不过,夜里拿了刀砍断了另一个家的椿树……”贾平凹说,文革的时候他13岁,这次回故乡的经历,使他产生了把记忆写出来的欲望。而他对当前文革小说程式化的方法不满意,所以想以自己的方式去书写那段历史。
对于《古炉》的主人公狗尿苔,贾平凹说到常有一种幻觉:“狗尿苔会不会就是我呢?我喜欢着这个人物,他实在是太丑陋、太精怪、太委屈,他前无来处,后无落脚,如星外之客。”
对于这本新书,贾平凹说自己也不知道会不会得到认可和喜欢,但他以前看过一个动画片,里面有一个人物叫希瑞公主,她会抽出剑说:“赐予我力量吧”,“所以我也会说:赐予我力量吧,对我而言,赐予我力量的是读者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