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雷超锋 张希锋 李胜荣 王波) 初夏时节,商州百花争艳,红歌阵阵。丹江两岸,“三为三争”唱响为民服务主题曲,“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及“三抓三进”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设施蔬菜大棚春笋般盘地而起,民生工程建设遍地开花……
55万商州人民,正满怀幸福的笑脸,向建党90周年隆重献礼!
万亩设施蔬菜成为农民增收新希望
端午节刚过,全区已建成的1160亩设施蔬菜大棚里,“红嘴绿袍”娇嫩欲滴,瓜果飘香,甘蓝、西葫芦、辣子、西红柿、黄瓜等20多个早熟蔬菜品种陆续上市。待3000亩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天可供应新鲜蔬菜10万斤,总产量可达3000万斤。
从今年开始,商州区将利用3年时间,投资1亿元建成设施蔬菜1万亩,年产蔬菜1亿斤,实现蔬菜产值1亿元,真正让“万亩亿斤亿元”成为农民的增收希望。
5年任务3年完成,从争取百万亩设施蔬菜项目到“自掏腰包”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解决群众吃菜难题;从“整合川道土地资源,发展适生蔬菜品种,改变外购为自供,平抑市场物价”到改写设施蔬菜“零”记录,未来不仅能满足商洛城区市民需求,每年还可向西安及周边地区提供1300多万公斤鲜菜。
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商州绘制万亩设施蔬菜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宏伟蓝图的核心思路。
现如今,在已经注册成立的16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和3个市级龙头企业的引领下,通过“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的形式,建立起的产销服务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附加值,鼓起了农民增收的腰包。四季青蔬菜专业合作社、大荆镇孟村设施蔬菜基地、陈塬蔬菜基地和腰市镇屈村蔬菜基地……“蔬菜区长”、张长厚、王彩霞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成为商州发展万亩设施蔬菜历程中的杰出代表。
“十一五”末,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5.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94元,步入历史上增长最快时期。全区形成了东片万亩中药材、西片万亩秦岭洋芋、北片万亩烤烟蚕桑、南片万亩干果食用菌、城周万亩蔬菜五大产业板块。
建设“一心三域五区”保持财政收入高速增长
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为实现这一目标,商州区充分发挥区域中心优势,全面加快“一心三域五区”建设。
——依托中心城区,以华润万家、肯德基、农特产品物流园、商山铁路物流园、南秦翠竹园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
——依托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以氟硅产业园、万吨硫酸锌、百万吨胶凝材料项目为龙头,发展循环工业经济,加快丹江流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依托西商高速二线,在邻近西安的荆河流域打造生态工业园板块、周岭山地旅游运动板块、江山生态游板块、庙湾水库大溪谷生态养老休闲板块,形成农特产品、食品、医药产品、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五大产业体系,将大荆镇建设成为一个规模为5万人的商州副中心。
——依托沪陕高速,在乳河流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开发秦王山生态旅游和南秦河宜居房产,建设秦岭最佳生态居住区,全力加快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商洛经济核心区、循环工业聚集区、西安第二生活区、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步伐,奋力向陕南经济强区迈进。
与此同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精心培植财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创建龙头支柱财源,保持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势头。“十一五”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61.5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全区财政总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比“十五”翻了一番多。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过2亿元,年均增长3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6亿元。
项目建设成经济社会发展强力引擎
统计数据显示,至5月底,商州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25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520元,氟硅产业园氟硅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商山物流园等重大项目的顺利建设,肯德基商州店及华润万家大型连锁超市商州店的正式开业,进一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重点项目对经济建设引擎作用正逐步显现。
围绕现代材料、矿产化工、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生态旅游五大产业重点,区上积极抓好项目服务,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建立了全区项目库,对各部门入库项目定期进行通报评比,按照入库项目情况统筹分配安排财政预算内1000万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不断提高招商项目资金的到位率和开工投产率。今年招商引资共签约各类引资项目51个,引资53.65亿元,签约项目完成到位资金17.09亿元。
抢抓国家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突出抓好鑫丰源有色金属整合开发、化工公司新型环保发泡剂中试基地、丰源矿业钨制品深加工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强杨斜选矿厂和铁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侯塬新村、东店子新村旧城改造,板桥新村等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介绍,今年全区安排重点项目投资额比去年增加5.9亿元,其中市级重点项目由去年12个增加到17个,总投资增加10亿元。
按照精力向项目上集中、财力向项目上倾斜、资源向项目上配置的工作要求,区上成立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和奖惩机制,做到领导责任、工作任务、保障措施、建设资金、完成时限五到位,将项目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责任考核和区委、区政府重大督查事项,实行月通报、季考核、半年考核和年终考评结合。至5月底,全区计划安排建设的83个重点项目,已启动建设80个项目,完成投资14.5亿元。
打造宜居城市建设和谐家园
融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商州苑,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商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商州路,破除千年旧俗、建设文明和谐的金凤山,以及商洛市城市建设史上最大的单项工程商洛环城北路的顺利开工建设,使商州的城市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凤山公园,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美丽公园。从昔日的墓碑林立荒坟绕城到今朝的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商洛市委、市政府及商州区委、区政府科学合理利用山地林资源,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塔文化为主体、凤文化为内涵,回归自然、山村野趣为环境基调,以仿古建筑群和人为景观与青山绿树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开放型山地公园。
——商州苑,即丹江公园二期绿化美化商州段工程。该工程于2009年4月底全面完工,景观工程累计完成铺装总面积9998米,绿化面积达35369平方米,使商州苑真正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怡情、励志的新乐园。商州苑的建成对于贯通城区两山一水景观轴线,彰显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服务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商州路,即商州路东段工程。该工程东起工农路,西至文卫路,全长529.37米,为城市主干道二级,路幅为三块板形式,总投资35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双向四车道、45米宽的商州路全线贯通。
——商洛环城北路。该工程西起构峪收费站,与312国道相连接,经张坡、西关砖厂、商洛中学、烈士陵园等地与西商高速连线相接,路线总长7公里,设计路宽26米,双向四车道,项目静态总投资5.26亿元。去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周期18个月,计划2012年5月竣工。环城北路建成通车后,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布局,快速拉大城市框架,引导山城向立体空间发展。
短短数年间,商州相继实施完成了江滨大道、丹江公园、江南小区一期、西片区开发、商鞅广场、物流园、休闲园、丹江水域治理等40余项城建重点工程建设,使城区规划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21平方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6倍和7倍。
新作风带来新活力
白天的会少了,要干的事多了;待在办公室的少了,下到基层一线真抓实干的多了;节假日休息的少了,加班加点的多了……这点点滴滴折射出的是商州干部作风的巨大变化。
今年以来,商州区通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创先争优、效能提升年、“三为三争”、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主题教育、“三抓三进”等一系列活动,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真诚服务人民群众,全区干部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之势,积极转变作风抓落实。
到基层去了解问题,到一线去推动工作,是商州干部作风转变的一个关键。年初,商州千余名干部自带行李被褥,深入各中小企业、405个村及13个社区开展访民情、帮致富活动。千余名干部一去就是一个多月,他们带给群众的是党的惠农政策和致富技术信息,得到的是与群众之间无比深厚的感情。短短一个多月,全区共帮助群众制定产业、经济发展规划763项,提致富建议1311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0场次,扶持致富项目1221个,扶持资金9697.1万元,解决群众困难1626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845件。群众高兴地说,“这样的干部,我们老百姓欢迎!”
县级领导做表率,科级领导把头带,“三抓三进”成为群众观点教育的有效载体。5月31日,商州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三抓三进”活动正式启动,以“抓民生工程进施工现场,抓产业发展进田间地头,抓信访稳定进群众家门”为主要内容的“三抓三进”活动迅速在商州展开。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一时间成了全区领导干部的首要工作。无论是在重点项目施工现场,还是在田间地头和普通群众家中,到处都有干部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为标准,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做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亲民爱民、亲商爱企、促农增收、促企增产活动,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活动真正轰轰烈烈、深入人心。
“真情日记”记录下为民服务的真实感受,凝聚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着感情下基层,蘸着浓墨写真情。商州区党员干部下基层时,把记“真情日记”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让阵阵“真情风”吹拂着老百姓的心田,架起干部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翻开一页页“真情日记”,上面记录着他们在包扶村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难点问题、处理矛盾纠纷的真实经历;记录着他们深入农村、企业、医院、学校、社区、车站、公园等社会公共场所,亲身体验群众生活,感受社会矛盾的真实感受;记录着每一位服务对象的急切需求,以及为他们提供的每一份真情服务。
以深入基层、体验民生、了解民意、帮助群众为主的“一线工作法”,不仅使全区干部的作风得到转变,更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广大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