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张少英 史正锋)日前,洛南县申报的洛南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沉香传说、洛南担芯子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洛南静板书、仓颉造字、谷雨公祭仓颉典礼入选省第二批非遗名录后,洛南县再次被列入省级的非遗保护项目。目前,洛南县被列入非遗名录累计为国家级1个(洛南静板书),省级6个,市级10个(民间木偶、民间唢呐、粮食画、麦秆画及省级6个),累计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洛南县手工挂面制作始于西汉,是劳动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一种民间食品,相传曾为贡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传承鼎盛时期,所需制作器有长型大木案、大瓷盆、木架子、面梁子、面筷子、面窖子、面坠子、面尺子、切面刀等。所用面粉为人工加工,经和面、起揉、醒面、碾擀、盘条、醒面、吊挂、晾晒、包装等10余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白、细、韧、筋、香”等特点,因口感爽滑筋道而享誉三秦。其工艺复杂独特、流程连贯性强,内涵底蕴深奥,有很强的传承性,为民间濒临灭绝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沉香传说》为流传于洛南境内的民间故事,以江南才子刘彦昌与华山三圣母缔结姻缘后皇榜高中,被派往洛州任知县所发生的系列天上人间、悲欢离合故事为内容,主要故事有《刘峪遇蟒》、《宝莲灯保平安》、《仙桥送子》、《书堂山学艺》、《劈山救母》、《保安的故事》、《牛皮洞的故事》等。该故事从唐代流传至今,《劈山救母》、《二堂舍子》、《洛南静板书三圣母》等说唱艺术剧目至今仍在演出。名胜古迹有宝莲灯挂灯洞、书堂山沉香庙、练武场、舍身崖、黑龙潭,麻坪磨斧石、试斧石、玉虚洞牛皮洞、巡检老君洞、蝗虫庙南学、秦官宝墓等,为洛南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洛南人民劳动生活、思想感情的表露,也是其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展现,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正直朴实、勤劳善良、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洛南担芯子》属陕西民间传统社火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传于洛南景村、古城、永丰、保安、麻坪、石门等镇,据调查西北五省(区)均未发现,堪称传统民间社火艺术一绝。洛南担芯子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咸丰年间(1851年左右)就在洛南乡村盛行,属洛南土生土长、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由山村庄户人家在新春、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元霄节之时,走村串户助兴取乐表演,内容多为《牛郎赶织女》故事,表演时由一名壮年扮成牛郎,肩挑七尺扁担,担上站立金哥、玉妹两名幼童,伴随唢纳曲牌和社火锣鼓,围绕装扮的雷公、电母、千里眼、顺风耳、李天王、杨二郎及8至10名天兵,表演一出织女被抓回天宫,牛郎担挑儿女追赶的情景。扁担不翻不倒,给人以奇妙、迷幻之感,以其独特稀有的艺术形式、神奇玄妙的制作、宏大的气势以及热闹娱悦的场面,颇受群众喜爱。先后荣获西北五省(区)30家城市电视台举办的《大西北风情》联播评奖一等奖、陕西电视台优秀文艺节目一等奖等,并在陕西电视台《腊月、正月》特别节目播出,使这朵民间传统艺术奇葩大放异彩。
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和空间,它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根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