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陕西交通报》总编辑张力峰
商洛日报(刘峰丽)在西安南郊一个茶秀见到张力峰的时候,有点出乎自己的意料。虽然事前有过电话联系,但眼前的人和想象中的人还是有着较大的反差,不是想象中的老头、夫子形象,而是思维有点潮、说话有点快、眼神很自信的一个青年人。看着眼前这个中等个头、有些瘦削的男人,我很难想象他就是那个写时事评论如刀似箭的记者,他获得过很多新闻大奖,《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中国交通报》等主流媒体上年年都有他的大篇幅新闻作品。作为《陕西交通报》的总编辑,从浅滩试水到扬帆起航,他更是把这份行业报纸办得风生水起,直至成为陕西行业报领域的翘楚。
一
张力峰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老家是商州肖塬乡,1992年从师范体育专业毕业以后改行进入当时的商州市委宣传部担任通讯干事。这是一个跨度较大的转行,为了适应工作,他跑遍了商州的各个乡镇,翻山过岭,走沟跨壑,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寻找好题材,写出好稿件,写出当下正在发生的关乎老百姓的真事实事。张力峰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先天不足后天补”。他老是觉着,自己以前是学体育的,从事文化新闻工作,有点不自信。因此在宣传部工作期间,他工作特别认真,看书,翻资料,向前辈老师请教学习,期间还在省委党校进修学习两年,就是为了充实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理论素养。通过不断地读新闻,写新闻,渐渐的他写的新闻稿件也开始有模有样,不仅真实精准,视觉独特,而且还给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思路借鉴。
张力峰成长得很快,除了自己的后天努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熏陶,张力峰自己说这是“引教”。其父若白先生,先从政后从文,博古通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对于张力峰后来在文化新闻工作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家父常说,作为一个新闻记录者,必须要有独立的思想、独特的视角和一颗公正善良的心,这样才对得起手里的那一支笔。
谈到在宣传部工作的那段时期,张力峰说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商州全区更换居民门牌号的事,听闻一些边远乡镇村民不愿更换门牌,为此他跑了几十里的山路,到一些村民家走访了解情况,看到的现实是有些人家里确实困难,吃的是稀糊汤,穿的破衣烂衫,要他们拿出5元钱,还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仔细想想,那时候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呢。于是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回来以后把这个事情以内参的形式写成了一份调查报告,相关部门看到他的报道,竟然免去了这5元钱的门牌费用。还有一次就是外调救济粮掺假事件,当时有人受利益驱使,在外调的救济粮中掺杂沙土、玉米芯子等杂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力峰扮成粮贩子深入调查,最终以商洛日报内参的形式向有关部门详实地反映了这一问题,扼杀住了这股歪风邪气。之后张力峰的稿件越写越多,而他自己却变得越发沉默了。面对自己从小生活的这个地方,他希望有一些改变,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广阔一些。在每一个有月亮的晚上,他时常在想,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人生的追求是什么?理想又在哪里?于是他怀揣梦想,离开了故乡。
二
1996年的春天,张力峰走进了古都长安,在他想来这里应是梦想的栖息地。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支笔,他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是唐代诗人顾况说给当时从江南来长安的白居易的话。当时年少轻狂让他只有一个想法:白居易有诗,他张力峰也有一支笔,凭着他的努力和手里的笔,他也一定会“有才如此,居亦何难”。经过一番笔试、面试,他应聘到当时的一家经济类报社当了一名记者。骑着从旧货市场买来的自行车,他大夏天黑水汗流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穿梭,跑新闻、找题材。他说,为了适应工作,为了拿出好的填充版面的新闻,他要跑;为了生计,为了每天的日常开销,他也要跑。那时他忙得像个陀螺,白天跑,夜里写。困得不行了,就一根一根地抽烟,有时候竟写到快天亮了。迷上一会儿,红着眼睛又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