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空气充满著书香,他却看不到李白杜甫的影子,曲江池里他只看到了自己和那一朵独独的莲。灞柳长亭,他想起了远在商洛的父母双亲,一声叹息却淹没在八仙庵外的市声喧喧。明月夜,忆故乡,商洛山成了他梦里一次又一次的留恋。有时候太累了,他都想铺盖一卷回家,可是再一想,这样回去,就不是他张力峰,再难咬牙也要坚持下来。尽管苦,尽管累,还得坚持,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年以后他成为报社记者部主任,之后他用二年的时间,成为报社的副总编、副社长。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多优秀的新闻稿件,其中《警惕决策性失误》《打假还需靠政府》《痛失领地源于缺乏竞争力》等多篇经济言论和新闻综述获得了陕西新闻奖。
1999年,张力峰在西安有了自己的家。此时他听人说《陕西交通报》正在扩版招人,不安分地他想试一试。于是他又回到了原点,从一名记者做起,写稿、编稿、画版样,一系列枯燥的重复工作伴着他又走过了9年光阴。这期间他跑遍了全省的各个建设项目工地,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交通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上先后发表了《让三秦农民走好路》《修建一条公路 造福一方百姓》《大爱在心,为民开路》《公路交通发展西部领先》等多篇高质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各项新闻奖更是拿到手软。2008年,他被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任命为《陕西交通报》主持工作的副总编辑,着手开始了《陕西交通报》的创新与提高,2011年3月,又履新为报社总编辑。很多眼馋的人都说,他升得也太快了,听到这样的话,他只是笑笑,幽默地说了一句:“不能光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在他认为,自己的苦累,没有必要说给别人听,饭得自己吃,路是自己走的。
什么是坚持?张力峰说,坚持就是硬撑。作为媒体人,他要策划选题、审稿,履行媒体总编把关的责任,这就需要他硬撑着不断地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去修炼多方面的素养。作为交通人,他要把行业的精神、行业的使命、行业的奉献传递给社会大众,这也需要他硬撑着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并将其融化在奉献给读者的文字中。从他作品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陕西交通发展的轨迹、交通行业给予民生的助推作用,以及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困境。他说,这是一个媒体人、一个仕者应有的社会担当。
三
近水者心淡,近石者刚毅。虽然已至不惑之年,但张力峰却在沉稳淡泊之中带着点顽性。他的兴趣很杂,闲暇之余喜欢垂钓和玩石,常于节假日邀上三五好友,去河里钓鱼。做鱼食,放钓竿,然后慢慢地等。平静的水面,微风徐徐,有时候鱼儿上钩了,他却思想抛锚了。他说,现在的人垂钓只是为了享受那份清静与闲适。
与张力峰闲聊你会觉得跟不上趟,因为他的思维太快了。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是他长期的知识积累,从聊天中可以感觉出他看的书很多、很杂,他自己也说看报纸经常连报缝中的遗失声明也看。他会和你聊时政,也会像夫子一样谈孔子,讲孟子,但言语间可以发现,他最喜欢的却是庄子。也许是默契于庄子“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那种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自由之美。有时候他说话特别有意思,记得闲聊中谈到《基督山伯爵》,他问我什么样的复仇是甜蜜的?当我还在纠结复仇怎么会有甜蜜的时候,他却幽幽地背了这样一首诗:“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等老的时候下酒。”仔细想想,这是很有味道的一句话。
熟悉张力峰的人都知道,近些年他常和一些书画名家混在一起,耳濡目染时间一长,他也学着画起了山水画,他的解释是给以后退休找事做,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为了怡情。我有幸见到他几幅作品,其中一幅《秋韵》,白云悠悠,远山如黛,孤帆远影,寒雁点点,近处却是层林尽染秋意浓,亦远亦近,似浓似淡,这也许就是真实的生活。再看那幅《秦岭深处》,雄浑挺拔的山脉,蜿蜒盘旋的山路,若有若无;山上的苍松翠柏,桩老枝弯,却透着一种无形的力;凉亭,村庄,小桥,行走的人,流动的水,山花点点,清风徐徐。动静相宜,浓淡适中,秦岭在张力峰的笔下风光无限,神韵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