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评论员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发起的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已在全国正式启动。这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文明日益丰富,各种形式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也随之日渐蔓延。心态上的浮躁,作风上的浮华,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极大地腐蚀着人们的心灵,恶化着社会风气。若任之泛滥,将会对整个社会形成极大的危害。
古人有云:“凡不能俭于己者,必妄取于人。”“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所以,许多贤明之士都对厉行节俭有过精辟的论述。《周书·韦孝宽传》有言:“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诸葛亮《诫子书》的核心内容便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训俭示康》中明确说:“有德者皆由俭来。”并断言:对于个人家国,都是“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苏轼的《东坡志林·记三养》中,写了一段自律,十分具体地从细节抓起:“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三养之道,简明朴素,利己利人,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节俭养德,人人行动,就是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才能让节俭节约蔚然成风。
自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作出部署以来,到下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抓铁有痕的努力,步步为营的篱笆,使铺张浪费得到有效遏制,也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清,可谓深得民心、利见长远。但要使厉行节约成为人们的习惯思维和常态理念,还必须做到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抓下去,就能在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在实实在在的成效中,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使节约的理念真正转化为人们的习惯思维和日常行为,成为全社会的良好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