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精准扶贫调查续篇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何 邓 马泽平)镇安县偏僻的西部“柴达木”三镇立足山地特点,创新扶贫机制,精准有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们不禁追问: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方,靠什么让一些贫困村得以脱胎换骨,贫困户走向富裕之路?为此,本报记者再次走进“柴达木”寻求答案——
干部苦帮 贫困户盼来好亲戚
7月23日,骄阳似火。柴坪镇农牧站站长韦正华攀爬着羊肠小道来到了安坪村包扶户蔡定忠的家。“你那扶贫贷款,我拿工资担保,很快就批下来。”韦正华刚说完,老蔡就拉着他的手,感激地说:“太难为韦站长了,这下我就可以放心种药了。”还没来得及休息,韦正华就赶到老蔡门前的药地里,察看白芨生长情况。
白芨是韦正华和老蔡反复商量确定的重点种植项目。老蔡曾种植过白芨,但种植规模小。后来他到外省矿山打工,得了尘肺病干不了重活,一家五口,三个孩子,只有大女儿在外地做临时工,小女儿初中毕业在家,还有一个孩子在上中学。全家守着山坡一点地,就靠家人种庄稼,老蔡出门干点轻活儿谋生。
“适宜种啥养啥,韦站长比我更清楚。”老蔡说,这是韦站长第五次上门走访了。之前,他想大规模养羊,韦站长分析认为他缺乏养羊防疫等技术,加上市场风险大,就打消了他的念头,让他先把白芨的种植规模搞上去再说。在老蔡看来,今年的扶贫干部“管得很过细”。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成败在干部。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如果说精准帮扶是‘滴灌’的话,干部驻村就是‘滴灌’的管道,就可以解决扶贫资源跑冒滴漏、‘大水漫灌’的问题。”这句话,在镇安县卫生局包扶的柴坪镇枫坪村得到了验证。
7月23日,镇安县卫生局驻柴坪镇枫坪村干部郝邦瑜冒着酷暑走访包扶对象李兴兰,这是他第六次上门来李家,除了给李兴兰送一些治病药品外,还和李兴兰母子二人商量发展五亩茶园的事。“郝局长包扶我们可费心了,比亲戚做的还好!”李兴兰告诉记者,卫生局组织的下乡义诊为她查出了宫颈癌,郝局长当天联系县医院,亲自陪同到医院复诊,治疗期间还赠送了一些药物。
“县卫生局驻村后,干部帮扶尽管辛苦,但干劲十足。”柴坪镇包村干部祁仕贤说,县卫生局33个干部包扶了41户,大部分都来五六次了,不少干部还利用周末时间直接上门,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了群众的好亲戚。枫坪村支书朱辉祥介绍,县卫生局来村后变化很大。第一次到枫坪村,看到卫生情况较差,卫生局领导立即联系资金实施清洁工程,建垃圾池、垃圾桶、配垃圾车。为了鼓励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卫生局组织干部集资,并从办公经费中挤出4万元作为扶持资金,对每一个产业发展户发放扶持奖励资金1000元。在很短的时间里,县卫生局和镇上干部协助村上,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战略,精准摸清扶贫对象,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脱贫奔小康”的目标,并制定了兜底线、结对子、挖穷根、重特色、定产业、建协会、扶资金、跑订单、真脱贫的“链条式”扶贫措施。
虽然离富裕还有不小差距,一个小村上百户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扶贫包村干部的进驻,让枫坪群众对早日脱贫充满了信心。
“干部自身思想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对抓好扶贫攻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争年代,党员干部要带头冲锋陷阵,和平年代搞扶贫,仍需要党员干部苦帮,和贫困群众同甘共苦。”市委常委、镇安县委书记李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镇安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坚守一线,为改变城乡面貌、实现富民强县甘当“老黄牛”,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该县按照“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项目到村、资金到位”的要求,认真落实“5321”驻村联户制度。近期,该县决定将镇村干部自动下调一级配备到村组,让扶贫干部真正动脑筋、动真格、动感情,积极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并把帮扶成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提拔重用和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目前,全县行政村已有119名第一书记上岗,145支扶贫工作队进驻各村,8138名干部包扶1万户贫困户,做到不落一村、不漏一户、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