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商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永平)近年来,面对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1%、尾矿库占全国1%的市情实际,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商洛实际的循环发展路子,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我市成为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2013年成为陕西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
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初见成效
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将循环经济纳入“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了商洛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建设规划、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尾矿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规划、商洛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地区实施方案等,构筑了完整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引领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保障机制基本形成。出台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加快服务业循环发展、推进现代材料产业循环发展等决定或意见,设立了市县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中心,成立了市县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及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制定了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示范企业、示范社区、示范村创建标准,以及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办法等。
研发体系初步建立。成立了商洛市材料科学工程研究院,基本建成了钼、钒、氟、锌、水泥、新能源、尾矿技术研发及矿山设计等7个研发中心,新能源研发中心已扩展为综合性能源研发平台,增设了电子商务及物联网研发中心,组建了陕西省黄姜皂素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中国尾矿技术商洛研发中心、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产业协会等,启动了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工作。
发展载体持续强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项目引进质量的意见》,不断提高工业园区循环发展水平,商丹园区已建成省级循环工业园区,建成10个省级重点工业集中区,阿童木智能机器人项目入驻商丹园区并投产,填补了商洛智能装备生产的空白。全市入园规模以上企业289户,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00户,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4%以上,园区承载能力凸显。
循环体系初具雏形。初步建成了光伏全产业链、锌冶炼及综合利用、钒钼系列开发、矿钢一体化、皂素回收、尾矿综合利用等40个循环重点项目,形成了产业延伸、综合利用的循环工业发展格局;建成了核桃深加工、肉鸡等20多个循环农业重点项目及桃花谷等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形成了以农、果、茶、畜、沼、菜、加、游为链接的循环农业体系;建成了金丝峡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0大旅游景区、3条精品线路,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了物流、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服务企业,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特色文化为主的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日臻完善。
循环社会良好起步。7县区垃圾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镇级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基础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商南天河泥浆、陕西富兴等10多家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重点企业建成,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85%以上,循环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10%,地热利用面积达183万m2,市区人均绿化面积达12.3m2,生态人居体系不断完善;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低于全省水平,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上计划以内,全年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51天,丹江、洛河等6条河流19个断面水质100%符合功能区规划标准,重点流域治理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
循环经济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市循环发展的思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省委将其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成果在全省推广,将我市循环发展思路上升为省上指导陕南区域发展的长远战略。循环经济发展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中创造的“十个一”工作亮点,形成的“一核心二支撑三联动”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商洛模式”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土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等部门单位、相关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