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批复的创建实施方案,主要实现四大目标:一是资源产出率有大幅提高。到2017年,全市资源产出率比2012年提高20%,尾矿综合利用率达到50%,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各项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指标。二是循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15亿元,年均增长13.17%,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分别达到39680元和10950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9:52:39,循环型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三是循环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到2017年,构建较为完善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和社会层面循环发展体系。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基本建成10个循环型工业园区、50户循环型工业示范企业、50个循环经济示范社区、100个循环经济示范村。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到2017年,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关天经济区生态发展示范区,建成4个生态示范县、30个生态示范镇、200个生态示范村。
记者:我市在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中面临哪些困难?如何破解?
张永平:难点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资金瓶颈制约明显三个方面。
环境问题是事关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必须从源头上保护好环境。一方面要继续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作为矿山采选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与采选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尾矿排放;同时鼓励对具备利用条件的尾矿库进行综合利用,解决尾矿堆积占地、安全和环保隐患。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建设,强化落后产能淘汰,推广先进工艺技术,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
三项措施缓解土地供需压力:一是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向园区集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提高土地容积率。三是争取中省对建设用地的倾斜性支持,做好土地置换和建设项目用地储备。
四项措施破解资金制约瓶颈:一是密切跟踪中省专项资金投资导向,最大限度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二是切实强化银企合作,积极牵线搭桥,促进金融机构与项目单位合作,缓解资金压力。三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四是做好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缩短投资回收期,提高项目单位积极性。
记者:发改委作为牵头部门,如何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张永平: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先例借鉴。我们要聚全市之智、集全市之力,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以敢闯敢试的胆略、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全力以赴推进这项工作:
一是强化载体建设。逐一落实创建重点项目建设主体和“五个一”包抓制度,确保所有项目按期建成;全面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四化同步发展,构建较为完善的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社会层面循环发展四大循环体系;加快推进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企业、循环经济示范社区(镇村)及生态示范县、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建立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创建工作,形成“人人都是循环发展参与者”的强大工作合力。强化示范引导,扎实推进示范认定工作,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创建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