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村民会将自家的生活垃圾扔到垃圾池里,环卫工人用三轮车将垃圾收集起来运到村边的垃圾中转站,然后由镇里的垃圾车统一将垃圾运到市里的垃圾处理厂。”杨峪河镇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种“户收集、村集中、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经在各镇办普及。
在清洁工程治理过程中,区上建立了“户收集、村集中、镇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村民清扫卫生责任区,将责任区的生活垃圾收集后投放到垃圾桶中;建筑垃圾由村民自行填埋,植物叶、动物粪便等可利用的有机物可返田填埋;提倡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村卫生清洁员负责用垃圾三轮车将各家各户垃圾桶中的垃圾运至村内放置的自卸垃圾箱内。每镇配备一至二辆垃圾清运车,负责将辖区内各村产生的垃圾用垃圾车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
全民参与家喻户晓改习惯
曾经,习惯了垃圾随意倾倒;
曾经,习惯了车辆随意停放……
如今,这些陋习伴随着城乡清洁工程的深入实施正悄然转变。
润物细无声。城乡清洁工程表面清洁的环境卫生,深处改变的是生活方式和习惯。
“刚建垃圾池的时候,有些村民并不配合,甚至有故意损坏垃圾池的。”沙河子镇党委书记张宏说,镇上专门派人到各村进行宣传劝导工作,与村民充分沟通,保证及时清理垃圾。为引导村民将垃圾扔在垃圾池内,进一步加大投入,在每个垃圾池旁都立了“垃圾请投放到垃圾池内”的提示标语。
为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区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联合区电视台开办“清洁工程在行动”专题栏目,对全区清洁工程开展情况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并利用主流媒体全方位展开宣传,各镇办也都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集中整治期间共组装宣传车16辆巡回宣传330余次,悬挂横幅120余条、张贴宣传喷绘70余处、制作大型清洁工程广告牌40余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热情,实现城乡清洁工程的良好开局。
丹江源头第一村——黑龙口镇梁坪村,充分发挥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思想觉悟和威望高的作用,让他们在村里做宣传工作,事半功倍。在宣传过程中,各成员单位、各镇办纷纷创新工作方法,采取义务劝导员、卫生监督岗、给农户致信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过去出了屋门大小角落就是“天然垃圾池”,垃圾随手乱扔,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不文明。现在,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了一个小小的垃圾桶,由环卫工人上门统一收集垃圾,一个垃圾桶干净了一方环境,也约束了群众的行为。村民高兴地说,以前村民都会将垃圾堆到一个地方烧掉,味道非常难闻,现在村民都会自觉地将垃圾扔进垃圾池,村里的环境大大改善,空气也变得很清新。
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过程中,区上探索形成了镇设环境卫生保洁站,项目村设环保监督员,村民小组设保洁员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和长效管理制度建设模式,逐步培养群众自觉养成垃圾入箱、污水入池、门前屋后干净整洁的良好生活习惯。
城乡统筹齐手共建生态区
城乡清洁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整治效果:多年来的积存垃圾得到了彻底清理,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使垃圾处理实现了有序管理;环卫设施、经费、人员得到保障;长效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实现了常态化管理;广大群众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初步形成。
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长期工程,区上将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不降低工作标准、不减弱工作力度、不减少经费投入、不出现“问题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