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热心读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记者 李 亮 马泽平 整理)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2014年年末,《商洛日报》热心读者座谈会举行。多年来关注《商洛日报》的热心读者坐在一起,畅所欲言,挑“毛病”,叙发展,可以说这既是一次深情的相聚,又是一次实现新跨越的起点。感谢一路有你,我们珍惜你衷情的关注,我们也感谢你的诚挚之心,期盼之语。如今,《商洛日报》已经复刊25年,未来它还要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但永远不变的是,它骨子里刻着的那个梦,它要成为令你满意的报纸,令全市人民满意的报纸!
报纸要充满“三气”
吴传国(市纪委):说实在的,几十年来,生活中、工作中第一件大事,就是看报,尤其是看《商洛日报》,因为《商洛日报》上的内容反映着本地的政策信息、工作信息、生活信息,传播着本地的精神文明,引导着本地的主旋律。虽然是读者,我也深知在如今媒体发展的多元化时代,办好《商洛日报》太难。在此,我希望《商洛日报》能够成为一份充满“三气”(扬正气、接地气、有灵气)的报纸。
一是在政治上要弘扬正气。要坚持弘扬正能量,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多选择一些利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题材。二是在特色上要接地气。应反映群众关注的事情或者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可以多写普通群众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景物、身边的山水。三是在风格上要创灵气。要参考一些晚报的办报风格,语言上要有“灵气”,不能有太多的专业术语,要成为让老太太都能看懂的报纸。
如果说闲余的生活可以是一杯茶、一张报,那么商洛人手中的报纸就应该是《商洛日报》。作为商洛人,我希望《商洛日报》能永远伴随我的生活。
做好“商洛文化火车头”
熊世峰(香菊药业集团):我第一次看《商洛日报》是在1994年,那年我刚参加工作。因为它是我们商洛人自己的报纸,我一直很关注它,从每周三期到每周五期再到增加特刊,从黑白印刷到套红印刷再到彩色印刷,《商洛日报》20多年来变化的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变化,我觉得是:稿件越来越丰,编排越来越精,设计越来越新!
我提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议:第一,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我觉得《商洛日报》应减少各单位的宣传栏目。最好每期安排一个单位,也可以交叉进行。把报纸的有限资源让给互动性栏目,如“知识竞赛”“有求必应”“读者来信”等,以增加读者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总之,要形式多样,要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第二,我认为《商洛日报》在语言运用和词语选择方面,应该做到通俗易懂,尽量少用或不用方言土语。第三,从商洛文化发展的角度,我觉得《商洛日报》作为商洛的党报,不仅要起到商洛舆论导向、文化导向的作用,更要起到“商洛文化火车头”的作用。也就是说:既要自己跑得快,也要带着“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镇文化”等一起跑。我建议由《商洛日报》牵头发起一个组织或建立一个平台,来指导上述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共创商洛文化大繁荣。同时建议开辟或发布一些公益性的栏目和信息,如“就业有位来”,以方便民众生活,扩充读者群体。
报纸要出精品
张溢(市纪委):一转眼,《商洛日报》复刊已经25年了。真心感谢《商洛日报》25年来带给读者的心灵慰藉和教育引导。如今,她要华丽转身,我像呵护自己的亲人一样抑制不住想说几句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