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工作实际,我对办好《商洛日报》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见解:一是要闻版要突出新闻的引领性和导向性。就是要让全市干部职工和群众全面深入了解全市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二是综合版要突出好做法和好经验,好做法好经验一定要突出创新、突出管用、突出对全市工作开展的借鉴性和推广性。三是社会版要突出思想性和传导性。要以小见大,要接地气,见真情,无论是新闻稿件、通讯报道还是社会热点事件、民生事件,让读者看后要有启发,要有思考,客观分析,理性疏导,从而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增加理性批评报道。现场新闻、读者来信、随笔杂谈等,都是批评报道的好形成,批评报道可不点名道姓,就事论事,客观公正,查找深层次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精心挑选一些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文章,就“三农”问题、基层党建、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体制机制破解、工作重点环节细化等方面深入报道,让全市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都为改革献良策作贡献。在文艺副刊适当增加报告文学,以文学的笔法记录时代发展,反映时代问题,推动时代发展。
党报更应接地气
聂学祥(市政府办):《商洛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是商洛的权威媒体。它的性质决定了必须牢牢担负起指引方向、弘扬正气的作用。如何接地气?首先,从办报理念上接地气。既要坚持党报政治方向,又要及时反映群众需求、体现基层呼声;既要有理论深度,也应带有泥土的清香;既有高层权威发布,又有童声稚言;既有“土”,又要“潮”。其次,从版面上接地气。如果说一版是以报道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领导活动为主的政治版面,那么二版可以经济为主,三版可以民生、社会、法制类稿件为主,四版可以国际、国内大事链接、文艺稿件为主。或者说一版要“稳”,二版要“深”,三版要“活”,四版要“新”。第三,从栏目设计上接地气。建议重视民生热点、社会观察、记者走基层、民情日记等栏目。增加民生在线、现场直击、群众呼声、读者来信、曝光台等栏目。同时,设置“丹江论坛”“商山新语”等理论栏目,聘用一些兼职评论员,有针对性地写评论文章,增强党报的理论深度。第四,从文章内容上接地气。强调新闻的生动、鲜活、简练,多用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现场短新闻,缩减领导活动报道、署名文章篇幅,把更多的版面留给老百姓。另外,从服务群众角度,增加天气预报、空气质量、交通状况、物价指数等内容。同时,建议多开展一些编辑、记者与通讯员、读者互动活动,继续坚持通讯员培训、读者评报、读者纠错等活动。
把党报办出可读性
郭夏季(洛南景村中学):一、建立记者和通讯员强强联手写稿机制,联合写大稿、写深稿、写特稿。建立新闻线索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按新闻线索价值、意义的大小,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定期、不定期到名镇(村)、国省名优厂矿企业进行采访采风、慰问座谈,推出专题、重点、大篇幅报道。设立一个全新的体验式栏目:记者一线体验生活——我当一天农民、城管、交警、护士、清洁工、建筑工、保姆、家教等。二、版式不应太过呆板,尽量多使用图片。能加插画的尽量加插画,能配图的尽量配图。栏目要有重点和次重点之分。三、建立用稿回复机制。稿子一经使用,用邮箱或手机短信回复。四、希望每天都能实现八点看报的美好愿望,每天八点钟一上班,便能在网上浏览到数字版《商洛日报》,观看到商洛之窗,在每天的第一时间,知晓商洛要闻大事、神游商山洛水。
我认为报纸应始终不渝地坚持这样的办报理念:一切以服务提升商洛人民的思想理念、精神境界为根本目标,以服务商洛两个文明建设为己任,既要办出党报的权威、威严和高端、大气,又要办出晚报的可读性(实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欣赏性,既要出色,更要出彩,要雅俗共赏、众口皆调,各行各业的市民都需要,都离不开,真正成为商洛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文化风向标,用心、发声、鼓劲、出谋、划策,为商洛的昨天(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今天(产业、民生、民声、生态、旅游)和明天(发展、进步、辉煌业绩)引与导、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