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龙 特约记者 何建强 周烨明
近年来,商洛市委立足于全面提升“五个五”党建科学化水平,探索推行干部下基层抓党建促脱贫“十百千”工程,推动干部下到基层、干在一线,筑牢战斗堡垒,发挥表率作用,在抓党建促脱贫主战场培养干部、锻炼干部、发现干部、使用干部,让挂职干部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流砥柱。
选派干部赴基层显身手
七个县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69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48.9万……作为全国少有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商洛市要在2020年前“啃下”这些遍布在秦岭深山沟沟岔岔里的贫困人口“硬骨头”,任重而道远。
“脱贫攻坚一线是检验干部能力、素质、作风的‘大考场’。我们始终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干部、识别干部、使用干部,切实让干得好的干部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面对现状,商洛市委书记胡润泽如是说。
为了使中央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具体行动,商洛市委立足实际,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抓党建、促脱贫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把党建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脱贫成果,强力推动制度创新,探索推行“十百千”工程,即从市直单位选派10名副县级干部到县区挂任县区委副书记或副县区长,从市县区机关选派100名副县级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科级干部到全市98个镇办挂任镇办党委副书记或副镇长、副主任,从市、县区镇办机关选派1280名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专业技术特长的优秀党员干部到村社区挂任“第一书记”,让各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勇担当、善作为、见真功,全力以赴实现商洛2019年全面脱贫摘帽目标,让广大群众过上幸福、稳定、踏实、无忧的小康生活。
在脱贫攻坚一线磨砺干部
商洛市委严把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熟悉农村工作情况的优秀干部到县区、镇办、村社区挂职锻炼。
挂职干部到任后,主要是协助各级党委书记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指导做好党建“五大板块”、机关“五条措施”、镇办“五项制度”、村级“五项举措”、党委党组“五个主体责任”的落实工作,帮助基层补齐短板,促进基层党建全面规范、全面进步、全面提升、全面过硬;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瞄准“病灶”,抓住关键,对症施策,实打实地帮助群众解决脱贫致富问题;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督导检查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帮助贫困地区制定科学、可行的脱贫计划,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扬“三苦”精神,深入基层和群众一起住、一起苦、一起干,大力实施“支部引领、产业带动、金融支持、移民搬迁、生态富民”五个脱贫攻坚模式,帮助贫困地区如期脱贫摘帽,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刘海宏是商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的局长,被选派到金丝峡镇姚楼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谈及驻村工作,他深有感触地说:“到村担任‘第一书记’,让我们帮助村干部把脉问诊,筑牢基层堡垒,凝聚发展合力。干好了,是展示的舞台;干不好,那就是曝光台。”
“挂职即任职。”挂职干部一律实行1至3年的任期,包扶对象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收兵。干部挂职期间,脱离原单位工作,组织关系转入挂职单位,定期向所在党组织述职。各级党委对挂职干部的年度任务和任期内工作任务进行定标定责,并进行严格的任期目标责任管理;扎实做好挂职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