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萌
西安与商洛,地缘相接、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两地交流、交会、交融的历史深远而绵长。自西商融合发展框架协议签署以来,西商两地携手并肩,从产业融合到民生改善,从科技创新到生态保护,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奏响了一曲激昂奋进的协同发展乐章。
产业协同创新 激活发展新引擎
4月15日,记者来到陕西正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加紧安装新的实验设备。入驻秦创原商洛市飞地孵化器以来,公司依托西安高校人才密集和聚集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入,聚焦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在西商融合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正太能源等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重点企业,逐步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为经济发展释放新活力。
近年来,商洛积极推动“五大产业集群”与西安“六大支柱产业”精准对接,围绕“西安研发、商洛转化,西安制造、商洛配套”,推动新材料、绿色食品和健康医药、新能源及储能、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不断积厚成势、聚链成群。联合西安成功举办商洛市标准化厂房招商推介会,与相关企业签约产业合作项目15个,其中,商洛粮油产业园东勋包装新材料、速食泡馍及面食产业化、山阳高新区新能源工业气液输送系统研发应用、镇安县域工业集中区宝相精密注塑生产线4个项目已建成试产。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商洛持续深化科技“双进”行动,推动西安优质科技成果在商洛转化。
陕西盘龙药业作为商洛的龙头企业,与西安众多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我们与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儿童医院开展合作,重点围绕医疗机构制剂药学及中试研究、古代经典名方联合开发、中药配方颗粒产品备案等中医药领域,打造中医药制剂及新药研发中试基地,提供原理验证、技术可行性验证、商业可行性验证等中试服务,以有效降低公司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加速科技成果挖掘和前端赋能,实现公司科技成果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盘龙药业研发总监孟建国介绍。
4月17日,走进丹凤县中天禹辰高端无人机制造项目现场,技术工人在检测成品无人机。短短4年时间,中天禹辰从一个初创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一大秘诀就是借力西安的研发力量。
“目前,公司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发能力和算力平台,已经建成地面指挥、飞行控制等4个中心,先后参与实施陕西交控路网桥梁检测、甘肃省撂荒地识别等综合应用项目,累计获得国家专利60多项。”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祥勇说。
借助西商融合协同发展的强劲东风,商洛的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中天禹辰、正太能源等97家企业先后与西安交大、西农等20家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与西安高校院所联合申报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1支。推动陕中医等7家高校与新雨丹等21家企业组建秦药产业创新联合体。这些合作,为商洛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让商洛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迈进。
优质资源共享 提升民生新福祉
西商融合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商洛市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核心,聚焦民生领域重点突破,通过教育互促、医疗协同、就业联动、公共服务共建等举措,推动西安优质资源向商洛延伸,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3月4日,西安市西光实验小学教学管理团队在执行校长王茹新的带领下,到洛南县第五小学开展送教送培活动,为洛南县第五小学的教学管理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商教育同行计划”实施以来,两市201所学校签订“校对校”合作交流协议,实施名校长名师培养“双百”工程两期,商洛122名校园长、后备干部赴西安“影子跟岗”,西安695人次到商洛传经送宝开展交流活动。两市累计790所学校、近3万名教师采取17种合作方式协作同行,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教研等对口交流活动百余场次……两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践方式日趋多元,教育协作已成为西商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过去商洛的眼视光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大部分都需要去西安进行手术和治疗,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来自西安市第四医院的小儿眼病及眼视光专家团队定期来我院眼视光中心坐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既减少了患者的奔波之苦,又提高了就诊率。”商洛市中心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樊英说。
为有效推动西商医疗技术同城、服务同质、资源同享“三同计划”实施,实现优势医疗资源的共享和高质量融合发展,2024年5月31日,西安市第四医院与商洛市中心医院共建眼视光专科。自合作开展以来,西安市第四医院专家赴商诊疗人数700多人,让复杂性屈光不正、难治性斜弱视、儿童眼病及双眼视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省内顶级专家的诊断和服务。
2024年,商洛通过“三同计划”与“组团式”帮扶双轮驱动,积极与西安的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市中医医院建成西北大学附属医院,市级三大医院与西安合作医疗机构共建专科18个,引入神经介入术等空白新技术新项目114项。邀请西安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儿童医院等合作医院57名专家来商开展专家号坐诊151场次,接诊患者近5000人次,指导疑难手术69例。
除了教育、医疗协同发展外,2024年,不管是在医疗结算、人才培训,还是公共服务互通互认方面,西安、商洛协同力度都在不断扩大。
医保参保人员西商异地住院就医免备案,困难群众在西安看病就医“一站式”结算;开通西安商洛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提取还贷业务;开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查询共享服务,统一规范社保经办服务流程,实现西商两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一网通办”……
西商融合,不仅是城市的协同合作,更是民心的交融汇聚。在共建共享的蓝图下,商洛正以民生为画笔,描绘着“小而美、富而安”的幸福新画卷。
生态协同保护 共筑绿色新家园
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赋予了西商两地共同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的使命。2024年,依托西商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商洛与西安签订了《共同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书》,探索协同推进秦岭“五乱”整治工作机制,强化生态网络共建和环境联防联治,秦岭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位于秦岭南麓腹地、紧依牛背梁风景区的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便是这场生态保卫战的生动缩影。“过去,村子里有不少违建宾馆,村口还有很多杂乱无章的小摊,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朱家湾村村民赵承华回忆,“如今,通过秦岭‘五乱’整治工作,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彻底解决。”
西商携手守护秦岭,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实现了生态价值的高效转化。如今,秦岭宛如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持续改善着西安的空气质量;商洛则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连续多年在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中位居前列,并荣获“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美丽中国・深呼吸之都”等多项殊荣。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两地发展的“绿色引擎”,旅游康养产业蓬勃兴起,农副产品备受市场青睐,生态资源正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4月22日,在柞水县牛背梁脚下的阳坡院子民宿里,来自西安的周女士正惬意地享受着“天然氧吧”。“闲坐农家小院,近看河水潺潺,远眺青山绵延,住下来就不想走。”她的话语道出了无数游客的心声。
2024年,商洛在西安举办11场文旅康养推介会,与西安共同推出的浪漫七夕邂逅之旅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累计发行“大美秦岭·西商文旅双城卡”3万多张,西安累计来商旅游人次近1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8亿元。
近年来,商洛紧扣“山水园林城市、旅游康养之都”发展定位,扎实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着力培育形成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
随着“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的旅游名片愈发响亮,越来越多的西安市民选择在闲暇时光走进商洛,享受这里的清新空气与秀丽风光。“商洛的生态环境非常好,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是休闲康养的好去处。我们经常约上亲朋好友来这里度假,放松身心。”一位西安游客的评价,正是西商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成果的生动写照。如今,“西安工作、商洛生活”的美好愿景,正随着两地生态合作的深入推进,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展望未来,商洛将继续牢牢把握西商融合发展的机遇,深化与西安的全方位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在西商融合的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