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消费者来说,汽车是代步工具,是生活中的伙伴。但是对于国内的汽车销售商来说,汽车仅有一种属性,那就是“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为了赚钱,汽车厂商和经销商们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对于某些4S店来说,只要能赚钱,就可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而国内很多消费者由于对汽车产品的不了解,加之自身的用车需求不是很明确,就会出现从众心理。比如盲目追求加价车,购买性价比不高的产品等等。应该说,是消费者的畸形需求和厂商的一味迎合,共同造成了国内车市的诸多奇怪现象。本文就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内车市“九大怪”,可谓是“世间罕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戏说国内车市,领略其中的深意吧。
第一怪:合资自主大行其道
合资自主恐怕只有国内的车企能想得出来,其实这也是受限于相关政策。合资车企要想在异地建厂,就要满足“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两个必需条件,所以不少车企为了能达到目的,只能把合资产品加工一下变成自主车。一时之间,广汽本田理念、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东风本田思铭、东风日产启辰、广汽传祺等新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是,这些新品牌旗下的新车型并非应用了新技术,它们更多的还是利用了合资车型老旧淘汰的产品,加以包装之后推向市场。这些车型虽然在价格上比最新一代的产品便宜了不少,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变了味的产品,首先其品牌力几乎为零,购买的欲望并不会很大。
对于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的消费者来说,可能会选择合资自主的产品。举个例子,东风本田思铭,这款产品实际上就是已经淘汰的本田第八代思域(CIVIC)。东风本田把老思域外观改一改,换个自主的车标,去掉一些车型,然后推向市场。其实,真正喜欢思域的人大多数还是会去买最新的第九代思域,如果是钟情于老款外观或者是手头拮据,这时才会去考虑思铭,其前景并不是太明朗。此外,思铭仅有两款车型,一个手动挡,一个自动挡,让消费者没有过多的选择空间。仔细想想,合资自主车型表面上看是物美价廉、质量可靠,但最后可能会因为品牌力弱、技术老旧而变成一个鸡肋产品。合资自主,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炒作阶段,看上去很美好,大行其道可谓是生不逢时。
第二怪:多代同堂共市销售
多代同堂,这个想必不用笔者多说了,实例有很多:一汽丰田的卡罗拉+花冠、上海大众帕萨特领驭+全新帕萨特、长安福特的经典福克斯+新福克斯、一汽大众的捷达+宝来+速腾、一汽马自达的马自达6+睿翼、东风悦达起亚的狮跑+智跑。这些大部分名称听上去并不相似的汽车产品,其实都是父子关系甚至是爷孙关系。这种奇特的现象,恐怕只有在国内车市才能遇到。对于厂商来说,只要一款车有利润,那么厂家就绝对不会让其退出市场。老车改个名字接着卖,新车再冠以全新之名,弄得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清楚一款车型的多代关系,可谓是新老销量都是前景一片光明。国内消费者凭什么要继续使用淘汰产品?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实情,也几乎没有消费者知道何谓“造车平台”。
第三怪:加价提车习以为常
“加价提车”这个短语的诞生过程并不光荣,在国内车市,加价提车早已经司空见惯。途观加2万,CR-V加2万,路虎极光加14万!!!别感叹,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国内的消费者买车总是喜欢挑选热销的,而热销的车型必然导致产量跟不上,越是生产不出来那么多产品,消费者越是想买,这就造成了厂家昼夜开工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最后只能是谁出钱多谁先得到,加价提车似乎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