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1953年到2013,中国汽车工业已走过60年,其中有曲折,有坎坷,有希望,有辉煌。回望汽车工业的甲子轮回,由6个问题引发出6段往事,成为汽车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见证,也在60年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某种意义上说,回答了这6个问题,就了解了中国汽车工业。
(1)1953年:第一汽车为何选址长春?
“北国冰三开,一座车城现。‘解放’飞轮遍九州,十亿黎民赞。喜布运输网,更缩里程线。敢与异国较短长,誓教风云变。”
这是江泽民同志为祝贺三十年厂庆而填作的卜算子词,也是他为一汽所作的多首诗词少为人知的一首。
两代领导人的时空交集
今年是中国汽车的60年,就是自1953年一汽建厂算起的。
在63年前的1950年夏末,江泽民同志就在驻苏联大使馆任商务参赞,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就多次经办一汽建厂的有关事宜,如签定了苏联派专家来华选择工厂厂址的协议,派汽车工业筹备组的专家的协议,负责传递苏联交付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图纸等资料。1952年夏初,组织任命江泽民为汽车工业筹备组主任,原筹备组主任郭力、副主任孟少农已调一汽工作。同年秋,一机部在筹备组基础上成立了汽车工业管理局,江泽民又任副局长,并自1954年到1962年在一汽工作8年。
正是一汽,使得中共第三代领导人与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有了难得的交集。“我们也要这样的汽车厂”,1949年12月21日,访问苏联的毛泽东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用浓重的湖南口音掷地有声地说。
早在建国前,在谈到恢复经济建设时,毛泽东就扳着指头历数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949年,中国保有汽车5万辆,牌子五花八门,简直就是万国造。汽车技术水平被一首打油诗形容为“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摇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无论哪方面建设都离不开作为运输工具的汽车,所以苏联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项目也缺不了汽车。
选址在长春
偌大的中国,为什么要选址到长春?其实,北京、西安、石家庄、太原、西安、宝鸡、湘潭、株洲等地都曾是备选之地。
苏联方面提出要帮助中国一座综合性汽车厂,同时再建一座轻型汽车装配厂,以适应短期需要。对应于斯大林汽车厂厂址在莫斯科,苏方提议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厂也要建在北京附近。1951年1月,周恩来指示:“可将嘎斯装配厂设于北京,吉斯制造厂设于东北长春附近。”
那时,一个代号为752的工程已经秘密选址在北京西八宝山公墓附近的衙门口,拟引进苏联2.5吨的嘎斯51汽车散件进行组装。而一汽项目被命名为652,拟引进生产4吨的吉斯150汽车。后来因1953年5月国家调整计划,752厂被迫下马,不然今天北京汽车产业的历史将被改写。
一汽选址在长春是经过缜密论证的,需要匹配多项条件。按设计能力年产3万辆卡车计算,一年需要电力2.4万千瓦、1000多万吨铁路运力、20多万吨钢材、2万立方米木材,而西安发电厂只有0.9万千瓦的能力,西安到潼关铁路的运输量不足200万吨,西北也缺乏木材,也没有大型冶金企业,北京石景山钢铁厂钢产量不足10万吨,而长春附近的吉林市南24公里处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小丰满水电站是中国的水电之母,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是当时国内第一大钢厂,东北的铁路交通大体形成网络,煤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更为重要的是离苏联较近。
解放与红旗
如果用两个词语来代表一汽,“解放”与“红旗”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