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为整治“中国式过马路”交通违法行为,该中队自创“七个一”做法,即一块牌子、一个喇叭、一个袖章、一根绳子、一张卡片、一面黄旗、一张碟片,真正实现情理法结合,惩教结合,防患于未然。
户外现场体验采访了两个小时,记者明显感受到太阳的灼热。再看看马路中央的交通岗亭,四周没有遮挡物,一直在太阳下“烤”着。
杨建腰挎近10斤的单警装备一直在忙碌着。中间休息的时候,他随手摘下帽子,记者在他的额头上看到一个明显的“小弯月”。“戴着警帽长年站在太阳底下,自然就晒成这种形状了。”杨建笑着说。
“除了‘小弯月’,还有胸前晒黑的‘倒三角’,以及手臂上的‘黑白配’,这些都是交警的特有标志。”屈勇补充说,岗亭交警每次吃饭都只能吃六七成饱,“因为一吃完饭就得上岗,又是吹哨,又是喊话,怕胃受不了。”
记者获悉,在炎热的天气下执勤,南昌交警每月的高温补贴为120元,每年7月至9月3个月发放。
不少南京交警轻微中暑衣服一天不洗会结盐 胳膊露在外面像是被烤焦了
连日来的持续高温,让许多市民对出门望而却步。然而,在江苏省南京市各条主干道上执勤的交警们,仍坚守在一线岗位上,无论是大桥的拥堵、街口的繁忙还是车辆检测线上的焦躁,他们耐心地用汗水换来交通的顺畅和服务的保障。
《法制日报》记者看到,早上10时,南京长江大桥桥头车辆络绎不绝。车流中,南京交警九大队副大队长朱黎明正左右穿梭指挥交通。“我们出来执勤,不到十分钟,衣服就全湿透啦。站在路面上,都觉得烫脚。”朱黎明说,他们每天早晨从6时30分执勤到11时30分,最近因为天气太热,不少交警都发生轻微中暑现象。
11时,记者来到南京最繁华的商业圈新街口。在香港城路口看到,一名身穿长袖制服的女交警正站在十字路口中心执勤,她的鼻尖和两鬓都有白白的汗渍。她是南京交警二大队女子中队执勤民警徐希。
“我们都不怕晒黑啦,能不晒伤就不错了。”徐希笑着说,即便天气热还是得穿长袖,“不然胳膊在外面露半天就晒脱皮了,大太阳底下就像在烤肉,感觉肉都烤焦了,针刺一样痛”。
时近中午,记者来到又闷又热的南京市车管所检查车辆的大顶棚下。新车上牌、改变车身颜色、更换车架或发动机、改变使用性质等,都由机动车查验组的警察负责审核。“我们每人每天最少检查五六十辆车,最多的时候,一天总共要检700多辆车。”机动车查验组组长吕俊说。
“从每天早上8时30分工作到17时30分,车流量大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一阵阵热浪滚滚而来。衣服一整天就没干过,裤子得天天洗,不然会结盐的。”吕俊笑着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查验民警基本上一个人负责一条车道,车一辆接着一辆驶进来。“车盖一打开‘呼’地一股热气扑来,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是90℃到100℃,相当于煮得滚开的开水,手一旦碰到就会烫起泡。”吕俊说。
天气燥热坚守岗位影响情绪和执法效率公安专家称 极端恶劣天气更应依法用警
7月30日上午11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高温应急响应。即便在这样的高温下,仍有一群人必须头顶烈日走上街头执勤办案,他们就是人民警察。
“如此恶劣天气,给民警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公安机关应加强对民警的防护保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两位专家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