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以来,我国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0℃。在这种高温天气下,广大公安交警、巡警、社区民警等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仍然坚守工作岗位,战斗在执勤执法第一线,维护社会安宁,服务人民群众。
连日来,《法制日报》记者分别在北京、重庆、杭州、武汉、南昌、南京6个城市,采访直面高温考验的一线执勤交警,感受他们保安全保畅通的为民情怀。本版今天推出“体验高温灼烤下的交警”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北京长安街交警在蒸笼中呼吸汽车尾气 顶毒日泡汗海是交警的职责
35℃,这是7月30日北京最高温。
14时,几无遮挡的天安门广场东侧长安街,肉眼可见的蒸腾的汽车尾气、排着长队的车辆、四处寻找遮阳逃避直射的行人……高温带来的窒息感,比简单的度数具体得多。
此时,北京市东城区交警支队帅府园大队民警冀海军,正站在马路正中央的车流中疏导交通。
墨镜、手套和警帽,是他应对太阳曝晒的全部装备,被汗水浸湿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汽车经过时带来的热浪,同在骄阳下的《法制日报》记者都会不自觉地扭头回避,而他却始终保持挺直的站姿和规范的手势。
“每辆汽车的发动机就是一个小火炉。”冀海军告诉记者,长安街交通流量很大,路面上的车几乎一直都是密密麻麻的,加之柏油路面本身反热,滚滚热气从裤管中直往上蹿,“整个人就像是在一个蒸笼里。”
冀海军和另外两名同事要从早上8时开始执勤到18时,每3个小时进行轮换。他今天白天的执勤时间是11时30分到14时30分,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
“一般如果气温在三十五六摄氏度的话,地面温度怎么也得有50℃了。此后温度每上升一度,人体就会感觉上升好几度。”冀海军说,站在车流中间,滚烫的空气中混杂着刺鼻的尾气味,经常感觉呼吸困难。
半个小时后,冀海军的同事张鹏星来替换执勤。“我已经黑得不能再黑了。”这位年轻的小伙子笑着对记者说,由于长期受到阳光暴晒,整个人就像是刚从海边度假回来一样,但不是泡海水而是泡汗水。
说话这番功夫,张鹏星已经开始冒汗。他取下警帽和墨镜擦汗时,记者发现,有墨镜遮挡的地方明显要比其他地方白许多,“这是反过来的熊猫眼。”张鹏星打趣道。
与冀海军湿透的警服相比,张鹏星尚未被汗水浸湿的警服显得好看了很多。“为了吸汗,我里面还穿了一件背心。”张鹏星解释说,他宁愿热一些,也不愿意被湿衣服“包”起来。
刚说了没两句,张鹏星就“撇下”记者,往路中间走去,记者刚想喊他,却发现一个小伙正欲穿行马路。“同志,你好,这里不能直接过马路,请您再向前走从地下通道过路。”张鹏星为小伙指明方向后,又左右看了一圈,以确保没有其他行人穿越马路。
张鹏星告诉记者,天安门广场游客很多,除了指挥疏导交通,最“繁重”的工作就是为游客指路。“节假日,嘴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
“同志,请问长安街上哪里可以打到出租车?”在耐心为这名游客讲解后,张鹏星对记者表示了一下歉意,拿起一直放在路边,已经晒得温热的矿泉水猛灌了两口。
“这水基本没有解渴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持体内的水分。”张鹏星告诉记者,一次执勤要喝3瓶到4瓶矿泉水,但是基本只用去一次厕所,因为“出汗全给蒸发了”。
在被问及是否有高温补贴时,张鹏星想了一下说,“有是有,不过我没有关注过,不知道具体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