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指挥交通保证交通顺畅,晒太阳也是我们交警的工作职责之一。”被问及在高温下执勤,有没有什么特殊需求时,冀海军说,希望市民在夏天出行时,能够多加注意,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减少矛盾发生。 本报记者蒋皓
重庆临江门民警一天在岗亭指挥12小时 熊猫色见证交警坚守岗位
连日来,山城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火炉”。室外气温连续超过42℃,地表温度已逼近60℃。
7月28日15时,《法制日报》记者赶到被誉为“山城第一岗”的临江门岗亭。临江门路口是车辆进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咽喉要道,共计11个方向的车流在此处汇合分流。
当记者到达临江门路口时,重庆市渝中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解放碑大队民警徐碧正在岗亭指挥交通,另一位民警邹昌杰则在岗亭周边协助指挥疏导。记者注意到,过往车辆川流不息,但在民警的指挥下井然有序。
解放碑大队大队长唐辉告诉记者,临江门路口平峰时平均每小时车流量3000多辆,早晚高峰时可以达到6000多辆。整个临江门岗组有4名民警,实行两班倒的工作制。两名民警早上7时30分就开始工作,一直到19时30分结束,民警每天在岗亭指挥12个小时。
记者拿出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显示为44℃。记者走进岗亭,清楚地看到两位民警满脸的汗珠,身上的警服早已湿透,手中的温度计则升到46℃。
26岁的邹昌杰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告诉记者:“执勤完晚高峰回到家,我们一个个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白天警服湿了干,干了湿,回家都成了一片一片白色的盐渍。”
“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我们个个都晒成了熊猫色!”徐碧边说边挽起衣袖脱下白手套。记者发现,徐碧的胳膊上阳光能晒到的皮肤和没晒到的皮肤黑白分明。
“每个民警都是这样,家人都开玩笑地叫我们熊猫。”徐碧自豪地说,但是每天看到最繁忙的路口车辆通行有序,再苦再累也值得。熊猫色是重庆交巡警坚守岗位的见证,更是我们亲民爱民的标志。
临江门路口旁是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每天前往就医的市民络绎不绝。16时30分,一辆小轿车停在医院对面,很快便造成交通拥堵。
徐碧见状,立即跑了过去。此时,驾驶员搀扶着一位老人坐上轮椅,准备送往医院。徐碧迅速接过老人的轮椅,“我把老人家送到挂号处等你,你赶紧将车开到医院的车库,这里停车已经严重影响了交通……”他一边口头警告驾驶员,一边将老人搀扶进医院。
回到岗亭徐碧又继续疏导交通。17时,附近小区的几名居民送来亲手熬制的绿豆汤。“交巡警真是好样的,每天在岗亭指挥交通,真是太辛苦了,太感谢你们了,喝碗绿豆汤吧!”67岁的陈萍老人告诉记者,看着太阳这么毒,她们自发凑钱买来绿豆给交巡警们熬汤喝。
17时30分,一阵乌云飘过,突然下起了暴雨。时间持续不长,大约十几分钟。两位执勤民警被淋得全身湿透。然而,气温却没有一丝降低,反而因路面温度的蒸腾,感到更加闷热。短暂暴雨过后,毒辣的烈日又回来了,民警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晚高峰。杭州62年来最热半小时脚底如烧旺火 天再热交警五件套也不能少
浙江省杭州市最近已持续5天超过40℃,刷新了62年来最热纪录,露天作业极其考验人的意志和耐力。
7月30日早8时,当《法制日报》记者来到西湖大道定安路口时,上城区交警大队三中队的徐冰已在路口执勤了一个小时。
穿蓝色制服,戴黑色墨镜,腰间两侧分别挂着执行包和对讲机,背后还挂上警棍、辣椒水、手电筒,这是每个交警必备的“五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