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文化和资本的融合。文化和资本的融合这两年发展比较快,尤其是去年,有50多起大的并购,可以说是民营资本起到了一个主力军的作用,形成了一些比较大的产业集团融合。
四是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融合。我们跨界的并购有50多起,涉及400亿元,去年全国对文化产业促进投资,民间投资2500多亿元,增速是35.1%,超出其他行业12个百分点以上。尽管如此,文化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比如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等,实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持人:融合发展是2014年的一个亮点,也是大势所趋。今天在座的几位年度人物和企业家,对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你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刘庆峰: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种融合怎么做呢?首先要依靠市场的主体地位。其次,移动互联网时代,融合过程中鼓励跨界,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做颠覆创新,才能有一个更加蓬勃发展的局面。当越来越多的跨界出现的时候,产业边界的拓展让融合有更多机会与活力。
赵依芳: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社会,融合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和产业形态发展所需要的。我们呼唤整个国家的文化体制创新改革,就文化产业来讲,通过体制创新带来自由的融合,可以发挥人的所有能动性。在这个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应当对内容创新有一些实际性的支持与保护,促使中国的内容产业成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至今需要升级,升级需要专业团队实力,需要不同的方法。所以文化产业可能在未来若干年,并购、合作等各种方法依然是主题,转型升级也会随之形成。
吕建中:除了文化与资本的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融合以外,我觉得还有几个融合对发展文化产业是非常好的,因为我有切身体会。
一个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另一个是文化与建筑的融合。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方面,我们做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了107个县,很多都是镇,足以吸引人专门去看;在文化和建筑的融合上,我们在建设西安大唐西市的过程中,恢复了唐代的古建筑群,通过这种做法避免了“千城一面”,让这个地方城市的特色,从建筑上传承下来,同时内容又比古代有所创新,把历史文化变得可视、可感、可消费。
主持人:向勇院长做了很多关于文化融合方面的研究,您认为未来文化融合应该如何推动?
向勇:简单说,从2003年到2013年就是通过体制改革释放活力的10年。如果说释放活力是为了打通产业链,激发创新是为了营造文化生产,那么融合,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全产业链的文化生态。我们理解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应当包括两条,一条是内生产业链,只靠票房来赚取回报。此外,还必须有一个全产业链,就是协同产业链,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都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