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优化对外开放国策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份,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近6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近40%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吸收外资仍保持在900亿美元的高位,仅下降2.6%,居全球第二。
在中国30多年的发展中,外资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技术以及管理技巧和观念的冲击,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功绩不能抹杀。张燕生表示,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鼓励和欢迎外商来华投资的社会环境没有变,也不会变,“30年来,外资在中国的获利情况也没有出现大的变化,而且向好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
现在,我国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花钱”和“有钱可花”的地方并不匹配,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仍旧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外资企业的落户,在创造税收和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因此,张燕生认为,招商引资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非常重要。
这个背景下,对于外资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抱怨,尤其是那些针对我国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意见,也要高度重视。比如,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策和行为不稳定导致市场环境不可预期。坦率地说,这个问题也并非只有外企才感受到,内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更感受深刻,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市场化的重要障碍。对此,黄卫平认为,政策主管者应该接受这种“抱怨”,倾力消除这种“抱怨”。
更具体的案例还包括针对汽车领域对外资并购的限制,不准外企直接在中国设厂造车。中央党校学者邓聿文指出这没有必要,“政府这样做原本是为了保护弱小的汽车工业在开放后免受冲击,但十几年下来汽车合资的结果表明这种限制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外企在和国内车企的合资中,照样大赚利润,而国内车企所希望的核心技术并未得到,自主研发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
为此,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任何时候中国都需要外资,“但需要外资的理由,不是其技术、管理经验和治理机制比国内的企业先进,这方面的差距随着中资企业的发展,终究会缩小和赶上的。很简单,需要外资来‘搅局’,即需要外企来促进和激活国内的市场竞争。”
就当前而言,在国有企业垄断市场,民营企业力量还比较弱小的情况下,邓聿文认为外企作为管理相对规范,技术相对成熟的企业,比民企更有实力去撼动乃至打破国企的垄断地位,“即使将来民企主导中国的市场,也需要一个外在的力量去和民企竞争以保持市场的活力。”
“所有这些,需要有雄心、有远见的外资和中国政府一起共同推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深化开放政策,营造更加稳定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黄卫平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