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气魄发展旅游
大气魄发展旅游,就是要按照“突出大特色、打造大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一批精品景区,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促进全市旅游转型升级。重点要抓好“四项工作”:
第一,加快精品景区建设。景区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围绕打造丹江文化旅游线、商州—山阳绿色体验旅游线和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三条精品线路”,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坚持分类指导,有序开发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景区,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景区上,让来商的游客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以四大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为抓手,重点打造金丝峡—丹江漂流—天竺山—木王—牛背梁生态旅游圈,加快开发月亮洞、夹石峡、柞水溶洞等生态景区;借鉴深圳华侨城模式,抓好仙娥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旅游地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旅游开发区;加快推进华山南风景区开发建设,努力形成大华山旅游一体化格局;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茶园、核桃园、板栗园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开发果园观光、采摘和农耕文化,打造一批田园观光旅游精品景区,吸引外地游客到农村体验农家乐趣。同时,要深入挖掘商洛的红色文化和人文资源,开发建设一批红色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精品景区。加快修复贺龙率红军转战遗址、丹凤中央鄂豫陕省委旧址、红三军军部驻地旧址、白鲁础中原局会议旧址等,打造一批红色旅游景点,让游客在游玩观光中重温历史;大力开发商于古道、秦楚古道两大历史风景道,尽快修复丹凤船帮会馆、商洛闯王寨、洛南仓颉园、山阳漫川古镇、柞水凤凰古镇,修建好贾平凹故里,建设一批人文景观,放大历史名人效应,增强商洛旅游的影响力。
第二,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是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要按照打造无障碍旅游的要求,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步伐,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支线旅游交通和景区连接线建设,完善景区用水、电力、通讯、消防、停车场以及公厕等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景区的保障能力。二是加强服务接待能力建设。突出抓好宾馆酒店的升级和建设,今年全市启动建设8家四星级以上酒店,到2012年全市四星级以上酒店达到10家、三星级以上酒店达到30家。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范提升“农家乐”,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饮食街,逐步形成星级宾馆消费为主体、地方特色饮食为补充的游客接待服务体系。三是抓好商业网点建设。按照大流通、网络化、全覆盖的要求,坚持每年建成一批县级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改造提升一批农家店,建设一批旅游购物中心,为游客创造良好的购物消费环境。四是抓好娱乐设施建设。加快电影院、歌剧院、美术馆、科技馆等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形成与高品质生活、高品位文化相匹配的优雅、时尚、现代的旅游娱乐氛围,大力发展咨询服务、医疗、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外地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第三,加快旅游文化建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坚持“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竞争发展”的思路,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演艺进景区,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商洛旅游的内涵。一是大力弘扬优秀历史文化。要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对商洛深厚的历史文化,包括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深度挖掘,规划建设一批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和文化园,通过这些直观的形式,将商洛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底蕴展现到世人面前。二是加大优秀文化作品创作力度。借鉴云南的《茶马古道》、桂林的《印象刘三姐》、西安的《长恨歌》运作模式,精心创作一批能够代表商洛地域文化的优秀剧目,积极开发商洛民歌、花鼓、板书、渔鼓、汉二黄、道情等一批地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庙会、灯会、社火等地方特色民俗,打响“戏剧之乡”品牌,使旅游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三是积极培育演艺团体。加快制定引导演艺团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演艺经营与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培育发展演艺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商业化经营,使其形成一种产业,积极推进演艺进景区,为广大游客提供具有震撼力的视觉盛宴,从而吸引游客、留住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