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赵 静)近年来,丹凤县竹林关镇党委立足乡村治理实际,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村民自治为抓手,探索形成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路径,有效破解了矛盾调解、服务供给、长效治理等难题,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建强自治平台,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各村以党支部为纽带,搭建多元化自治载体,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思路,在镇政府所在地和人口较为集中的3个村示范打造了3个村级“红色议事厅”,围绕村庄发展和群众关切的大事要事,定期组织开展民主议事活动,累计收集社情民意230余条,解决各领域问题214件。各村借鉴这一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搭建了“爱心志愿服务队”“老李说理工作室”等特色自治平台,使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村级事务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大幅提升。
织密网格体系,让服务从“粗放化”走向“精准化”。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竹林关镇不仅着眼于镇域经济发展,更致力于探索细致入微的治理模式。通过健全村、组、片三级网格架构,整合农业、民政、综治等镇属站办所专业力量,构建起“多格合一、覆盖全域”的312个基层治理网格。每个网格以网格员为核心,吸纳党员、志愿者、乡贤能人为骨干,法律明白人、退休老干部等作为“N”方力量参与治理,及时就地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困难诉求,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
出镇”。
培育文明乡风,让治理从“阶段性”迈向“长效化”。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过程中,竹林关镇实现了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定期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以及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活动,让自治有章可循。同时,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广泛参与治理,组建了72支党员群众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文化演出、爱心捐赠、环境卫生整治等文明实践活动300余次,形成了“干部带头干、党员主动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