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丹凤县

甜了日子 富了乡邻

2025-11-11 10:09:21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贾书章 马 姜

冬枣喜获丰收,戴宇正在采摘冬枣。

采摘冬枣的顾客络绎不绝

  “有了咱这冬枣大棚,我在家门口务工也能挣些零花钱,不用跑到县城里打零工了。”10月31日,在丹凤县商镇桃园村冬枣大棚内,务工妇女彭书粉一边采摘冬枣一边高兴地说。

  在冬枣大棚里,一行行枣树枝叶婆娑,酱红色的冬枣压弯枝头,像一串串晶莹的玛瑙;看起来非常招人喜欢。游客穿梭在枣园里,一边体验采摘的乐趣,一边拍照,整个大棚里一片欢声笑语。摘一颗品尝,枣子甘甜爽口,清香沁人。这满载喜悦的“甜蜜果”,正是80后返乡创业青年戴宇用三年心血培育出的“致富果”。

  戴宇中等个子,浓眉大眼,言语间透出创业人的沉稳和老练。2022年,在外从事建筑工程16年的戴宇,敏锐捕捉到国家支持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的政策机遇,毅然返乡投身乡村振兴浪潮。“家乡的土地有潜力,政策有扶持,咱得把好资源利用起来。”带着这份信念,他投资180多万元,在桃园村流转20亩河滩地,历时两个多月建起13个标准化冬枣大棚,配齐旋耕机、抽水设备、智能温控系统等设施,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创业初期,土壤适配性成了第一道难题。因流转地块曾种植蔬菜、天麻和食用菌,土壤成分复杂,戴宇特意请来农学专家现场检测,拉运营养土改良土质,还聘请冬枣种植师傅实地评估。经过多轮研判,他最终确定种植品种,从大荔县购进6000株冬枣苗栽满大棚。然而,创业之路从非坦途。苗子移栽后不久,近20天的连阴雨让近一半枣苗坏死,直接损失七八万元;同年8月,一场大风刮飞13个大棚的塑料膜,再添10多万元损失。

  接连的打击没有击垮戴宇。在家人的鼓励和冬枣师傅赵亚州的指导下,他迅速补栽枣苗,沉下心钻研种植技术。“栽培管理是基础,水肥管理是保证,病虫防治是关键,棚温是生命线。”戴宇时刻记着师父教授的要点,他跟着师傅从修剪拉枝、放膜加温等基础活学起,5月枣花绽放30%至50%时精准喷施坐果药,夏季采用“早下膜、晚放膜”的方法规避高温伤害,在一次次实践中摸透了冬枣生长的“脾气”,冬枣苗长势也越来越好。

  “要做就做最好,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种出高品质冬枣。”戴宇说,他坚持对冬枣大棚实施精细化管理,什么时候环剥冬枣树皮促发育,什么时候用药防虫,什么时候控制温度,他都了然于心。他还优先选用羊粪、鸡粪等绿色有机肥,从源头保障品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培育的冬枣品相周正、皮薄肉厚、甘甜爽口且耐储藏,刚上市就赢得市场青睐。

  “今年是首次挂果,枣子一成熟就吸引了周边的顾客来体验采摘,大家都夸咱的冬枣口感好。”戴宇介绍,今年预计产量有260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16元每公斤计算,可实现收入近50万元,按照枣树的生长情况来看,明年产量有望突破3万公斤。

  产业红火的同时,戴宇不忘带动乡邻增收。他的冬枣基地优先吸纳村里留守妇女务工,修枝、施肥、采摘等环节每年提供100多人次就业岗位,年发放务工费6万元。每年支付土地流转金2.2万元,让20亩土地每亩每年稳定收益1100元。

  谈及未来,戴宇信心满怀:“随后,我们要持续精进科学管理技术,提升冬枣品质和产量,还要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乡亲实现就近就业,让冬枣产业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金蛋蛋’。”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