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丹凤县竹林关镇竹林关村千亩生态茶园里,晨雾轻笼,茶垄层叠,漫山遍野的墨绿色调,展现出不同于春日的景象。露珠点缀叶间,秋风送来泥土与茶香交融的清新气息。此时的茶园,正以一派从容之姿,静候新一轮茶叶的丰收与转化。
在秦岭南麓的丹凤县,曾依赖经验种植的传统茶园如今已换上“科技新装”。从种质资源保护到智慧种植管理,从精深加工突破到品牌数字赋能,科技正成为丹凤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让“一片叶子”真正实现“绿叶生金”。
智慧种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产业振兴,良种先行。丹凤县依托陕西省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以科技手段系统性保护本土茶种基因库,已采集本地茶树种质资源110余份,为品种创新提供了核心素材。在此基础上,当地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专家工作站,开展品种改良与新品研发,成功培育出奶白茶、兰花茶等特色品种,丰富了茶园种植体系。
种植环节的科技革新更让传统茶园焕发新生。竹林关村千亩茶园里,1.4万余个智能喷头构成的灌溉网络覆盖近千亩茶山,“山脚引水—山腰蓄水池—山顶调节池”的三级提水系统,配合智能加压设备实现精准灌溉,3小时即可浇透500亩地,较传统方式节省人力30余人,还使春茶产量同比增加5%,收购价每公斤提高6元。
在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智能传感与物联网技术全天候监测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等参数,结合AI技术实现病虫害预警和水肥精准调控,让茶树生长全程可控。这些技术应用不仅降低了农药化肥使用量,更保障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
科技驱动从喝茶到吃茶用茶
在丹凤茶产业融合示范园,30条茶多酚提取、茶叶超微粉等深加工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将原本利用率不高的夏秋茶转化为高价值产品。依托溶剂浸提、过滤浓缩、纯化结晶等先进工艺,在当地实现茶多酚提取。这些提取物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等领域,让茶叶从“饮品”向“用品”跨界延伸。
与此同时,茶叶超微粉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拓展了茶食品、茶饮料等深加工领域,构建以名优绿茶为主体,红茶、黑茶、白茶及超微茶粉为补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拓展保健茶、茶饮料、茶食品等深加工领域,推动产业从“喝茶”向“吃茶用茶”转型,产业链价值得到数倍提升。
科技还让茶旅融合更具吸引力。毛坪茶园等茶旅综合体引入数字化体验系统,游客可通过智能设备了解茶叶生长周期,参与标准化制茶研学活动。数字化管理平台则实现了茶园观光、民宿服务、研学体验的一体化调度,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让茶山变成景区,茶农变身文旅从业者。
数字赋能从产出来到卖出去
丹凤县以科技为纽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建成茶叶技术推广中心1个,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培训,已培养国家评茶师、茶艺师200多名,为产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技术人员还定期前往贵州、安徽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将外部技术与本地实际结合,形成可落地的科技解决方案。
品牌建设中,科技成为拓展市场的“利器”。丹凤县茶叶电商孵化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精准对接市场订单,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为茶叶打造“数字身份证”,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上链存证,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产品源头。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的“秦鼎茶叶”展厅,外贸茶加工产业园的精制生产线依托标准化科技工艺,确保出口茶叶品质稳定,让丹凤茶香飘向国际市场。
截至目前,科技赋能下的丹凤茶产业综合产值已实现突破10亿元。从实验室里的品种培育到茶山上的智能管控,从生产线的工艺革新到市场端的数字赋能,科技正让丹凤茶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活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