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书章 马 姜
深秋的秦岭南麓,山风吹过带着几分寒意。但在丹凤县商镇,村社巷尾涌动的“红马甲”、农家小院回荡的“乡音党课”、移民搬迁社区升腾的“烟火气”,却带给人阵阵暖意。商镇正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笔,绘就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画卷。
先锋引领一盘棋
“啥叫乡村振兴?说白了,就是让咱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村子美起来,日子过得更舒坦!”在老君社区的一处小院里,69岁的退休教师刘宽社又开讲了。没有讲台,没有话筒,只有几张小板凳和一群围坐倾听的乡亲。
文明实践工作关键在人,核心在引领。在商镇,由党员志愿者组成的“红马甲”队伍,正是激活基层文明治理“一盘棋”的“关键棋子”。作为其中的一员,刘宽社这位政策宣讲的“活字典”,主动把自家院子变成了“乡音党课”的讲台。
“上面文件说要‘移风易俗’,咱落实到自个儿身上,就是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他操着地道的方言,针对老人讲党史,面对青年谈就业,遇到商户讲营商,用一腔热情把文明新风精准“滴灌”到群众心田。
刘宽社“动口”宣讲党的政策,而75岁的社区党支部原书记靳义民,则用“脚力”守护邻里和谐。退休后,他凭着几十年积累的群众经验和威望,成了社区里最受信任的“金牌调解员”。
“都是街坊邻里,有啥话说不开的。”这是靳义民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前阵子,社区两户居民因地界纠纷闹得不可开交,他跑了4趟,靠着“婆婆嘴”和“铁脚板”,一点点化解了误会,最终让双方重归于好。
在商镇,像刘宽社、靳义民这样的党员志愿者,正是文明实践的“播种人”。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人心,让文明的种子在田间地头、家家户户生根发芽。
志愿服务暖人心
“党员引领”是方向,一件件暖心实事则是抵达人心的桥梁。
在老君社区,只要看到贺青芝骑着电动车载着刘春玲驶过,大家就知道,她们又去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上门服务了。
一组的贺青芝,自2020年起便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在入户走访中,她发现社区里不少老人和残疾人因行动不便,理发成了难题。于是,她萌生了义务理发的念头。
“我手笨,不是专业理发师,我就多练习,拿个推子、拿把剪刀,比画着剪。”贺青芝笑着说,“每次剪完,老人都拉着我的手不放,一个劲儿夸我剪得好。”这份淳朴的感谢,就是她坚持下去的力量。
七一组村民刘春玲腿脚有些不便,但手上功夫灵巧。她看到贺青芝忙前忙后,很受触动,主动提出:“青芝,你骑车带上我,我腿脚不利索,但我会剪,咱俩搭伙!”从此,老君社区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贺青芝骑着车,刘春玲坐在后座,一个“流动理发店”就这样穿梭在田间地头。
她们不仅义务理发,还成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代办员”。谁家要办手续、谁家想申请无障碍改造,她们都一一记在心上,跑腿帮办。“一个人做是点点星光,大家一起做,就是一团火。”贺青芝说。如今这团火,不仅温暖了老弱病残,也照亮了社区的文明底色。
新风浸润千万家
真正的文明,不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而是一种“浸润式”的滋养,它悄无声息,却能让文明风尚“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陌生人逐渐变成“一家亲”。
“钱再多,人再能,没有健康等于零!有了健康走遍天下,没有健康干啥都怕……”每当老君社区组织活动,75岁的王金芳老人一登台,手里打着快板,口中念念有词,总能赢得满堂喝彩。
王金芳对编写顺口溜有着浓厚兴趣,她把健康是福、邻里和睦、勤俭节约等观念道理,巧妙地编排成一句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进行传唱。
“讲大道理咱不行,打快板逗大家乐的同时把好风气传出去,我就这点本事!”王金芳笑着说,花白的头发掩盖不住精神上的矍铄。她的快板声里,有群众的笑声,更有文明的回响。
文明实践还在于薪火相传。商邑社区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高、留守儿童居多。社区为此专门开设了“少年儿童服务站”,每逢假期这里都会迎来返乡大学生。他们从“学生”变成“老师”,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教画画、唱歌跳舞。服务站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也是在外务工父母的“定心丸”。
从被动接受服务的搬迁群众,到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返乡大学生,文明的种子就这样在一代代传递中,开出善意的花。
“以前大家只把这里当作住的地方,没有真正当成‘家’,现在每个人都发自内心觉得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商邑社区党总支书记秦建太自豪地说。这个由无数陌生人组成的新家园,正汇聚出浓浓的一家亲情谊。
从“红马甲”到“少年儿童服务站”,从“乡音党课”到“大学生返乡”,商镇将文明实践的触角无限延伸。在商山脚下,丹江之畔,文明之花正开得无比绚烂,香远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