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 非
“家就在基地旁边,平时种庄稼、照顾孩子,闲了就来打工,既能补贴家用,又不用跑远路。”10月21日,丹凤县花瓶子镇花中村村民曹晓芳,在陕西金时川食用菌预制菜花瓶子香菇基地里熟练地分拣香菇。在这座占地100亩、拥有100座智能温控大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内,500万袋香菇菌棒整齐排列,每天都在演绎着“小香菇”带动大发展的乡村振兴故事。
丹凤县香菇产业的崛起,源于丹凤县创新推行的“龙头企业+产业园区+村集体经济+农户”四级联动模式。通过引进陕西金时川等8家行业龙头企业,丹凤县建成3个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培育42个香菇专业村,形成了“县有龙头、镇有基地、村有园区、户有产业”的发展格局。
在产业管理上,丹凤县采用“三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回收)模式,发展186家专业合作社和95个家庭农场,有效降低农户种植风险。目前,全县香菇年栽培规模突破1.2亿袋,鲜菇产量9.8万吨,优品率提升至92%以上,产业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
花瓶子镇苏河村的产业基地,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缩影。3.2万平方米的智能温控大棚内,技术员通过手机APP轻点几下,棚内的温湿度、光照度等数据便一目了然。“我们采用第六代智能温控系统,种植人员不用进菇房,就能实现全年无休生产。目前,这里年产香菇500万袋,带动600户农户就业,年销售额8000万元。”负责人沙建军说。
在距离花瓶子镇20公里的商镇北坪现代工业产业园,丹凤县香菇精深加工产业园机器轰鸣。12条现代化生产线上,刚采摘的香菇经过清洗、切片、调味等工序,摇身变为香菇酱、即食菌汤、香菇多糖提取物等28种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过去农户卖鲜菇每公斤仅有6元到10元,如今深加工产品最高可卖到每公斤60元。
产业链延伸的同时,丹凤县还构建“线上电商+线下商超+外贸出口”立体营销网络。不仅入驻“832平台”、抖音等电商平台,还组织企业赴南京、西安等地参加出口展销会,去年电商销售额1.2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元,让丹凤香菇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资源循环利用更是产业链的一大亮点。菌渣制成有机肥还田,废菌袋回收再造,形成“基料—鲜菇—有机肥—农作物”的生态闭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丹凤县还通过组织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为香菇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在组织保障上,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花瓶子镇花中村去年集体总收入39万多元,其中香菇产业贡献8万元,这些资金被用于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村里新装20盏太阳能路灯、新增8个垃圾站,人居环境显著提升,该村先后获得市级文明村、一类村及六星级党组织称号。
人才支撑同样关键。花瓶子镇香菇人才工作站每月举办“田间课堂”,560名产业技术员通过远程视频系统接受专家培训,内容覆盖菌种培育到直播带货。同时,丹凤县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建成菌种研发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累计开展培训32场次,培育直播带货新农人286名,为产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如今,从无人机镜头俯瞰,花瓶子镇香菇产业园区的大棚与翠绿的秦岭山脉交相辉映。依托香菇这一支柱产业,丹凤县已带动1.2万户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2.5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