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书章
10月10日,张广新给面花上色。
10月10日,走进张广新的丹凤面花工作室,展品架上造型新颖的《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形象逼真饱满的《寿星花馍》《福禄寿喜》,还有他创作的卡通人物和神话故事人物,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张广新坐在工作台前,用手捏制一只大脸猫。不一会儿,一个造型夸张、憨态可掬的大脸猫便呈现出来,看上去赏心悦目。
“我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上小学时最爱画画,后来跟着母亲学习面花,很自然地就学会了,而且我捏得比母亲还快!就这样喜欢上了面花这门艺术。”张广新高兴地讲起他与丹凤面花的故事。
1989年12月,张广新出生于丹凤县龙驹寨街道一个普通农家。父亲靠务农、做瓦工供养他和弟弟上学。母亲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面花,亲友邻里有红白喜事时,她做的面花深受好评。受母亲影响,张广新从小喜欢绘画和手工,跟着母亲学习蒸馍、做面花。高中毕业后,他先后赴广州等地打工,后来回到县城与母亲一起摆小吃摊维持生计。2014年,他随母亲学习丹凤花馍制作。看到自己和母亲制作的花馍受到群众喜爱,他更加热爱这门民间手工艺。为系统掌握面花技艺,并将丹凤面花发扬光大,2016年3月,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前往山东济南,师从何晓铮学习面花工艺。正式拜师前,按照何老的惯例,需经历为期一周的考察,主要考察学生的耐心和人品,之后才确定是否收为学徒。何老师时年逾七十,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为人和蔼可亲,但对面花艺术的传承要求严谨。在何老的教导下,张广新系统学习了面花艺术的知识与手工技艺,其习作得到了何老的肯定。他还加入了山东面塑艺术学会;同年10月,被推荐到山东艺术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泥面塑培训班。外出学习让张广新掌握了真正的面花技艺,也开阔了艺术视野。
2017年1月12日,张广新参加丹凤县“金鸡迎春”百姓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制作面塑作品“鸡迎锦绣”,获得专家高度评价,赢得观众热烈掌声,被誉为“陕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后起之秀”。同年4月,他以面塑项目参加丹凤县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第二名;同月参加“美瑞杯”商洛市首届创业创新大赛,荣获优秀奖;5月入驻丹凤县棣花镇创业孵化园,开设面塑工作室;9月参加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面花培训班;11月受聘于丹凤县乐宝幼儿园,担任面塑、面花手工课教师,期间还应邀到其他培训机构从事手工教学。
2019年5月,张广新辞职回家,创办“丹凤面花工作室”,从事面塑工艺教学、培训和交流工作。他创意制作的各种果蔬、动物和人物形象,深受群众喜爱。
面花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五省。丹凤面花,也称面塑、花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我国北方多个省市的民间传统习俗,从正月初一、十五祭祀用的供品,逐渐演变为婚丧嫁娶中馈赠亲友的礼品。例如,小孩过满月、周岁时,亲戚会送上老虎馍,寓意孩子生龙活虎、健康成长;年轻人结婚时,会赠送《喜上眉梢》《孔雀开屏》等吉祥寓意的花馍,祝福新人百年好合;年迈者过寿时,一般送上祝寿花馍,祈愿老人长命百岁、寿比南山;逢年过节也会蒸制造型别致的鱼形花馍,用于家中祭拜、上供,以达趋吉避凶之愿。还有如民间故事中的《老鼠吃葡萄》《鱼戏莲》等作品,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面花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其题材多取自民间故事传说,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通过捏、剪、修等手法制成各种图案,辅以豆子、枣、核桃、花椒籽等材料。制作手法包括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作品色彩丰富,造型生动逼真、饱满大气,内容丰富多样,寓意深刻,色彩艳丽,集食用与观赏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风格。
通过外出学习,张广新既继承了传统面花的艺术表现力,又在作品内容上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地创作出新的面花形象。他的面塑作品既有北方传统面塑的粗犷风格,又兼具南方面塑的细腻特点,内容丰富、栩栩如生、富有灵气。如《金鸡迎春》《金龙腾飞》《八戒取经》等作品,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与作品中的形象对话。同时,他善于利用人物肌肉骨骼与服饰的关系,揭示人物的内在情感。无论外部服饰多么繁复,他都会先塑造出面人的各种体态动作。例如《红脸关公》《兵马俑武士》《正月闹社火》等作品,通过服饰色彩的变化提升人物形象,表现内心世界。他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神态,如作品《大年三十贴春联》,通过大场景制作与多人物造型的形态各异,营造出民间欢乐祥和、喜迎新春的生动场面。多年来,张广新凭借一股韧劲,在面塑艺术道路上不断跋涉、锐意进取。
目前,张广新的面花作品已销往省内外,面花工艺被列入丹凤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商洛市第四批非遗名录。他本人也被丹凤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县内多所学校聘为手工艺教学老师。张广新用一双巧手,创造了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