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凤县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本报通讯员 张杰 王卫
近年来,丹凤县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贯彻“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总抓手,通过政策驱动、资源整合、人才强基、机制创新四大举措,不断夯基补短强本领、提质增效惠民生,千方百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凝聚“强基层”思想共识
领导重视到位,构建协同格局。丹凤县委、县政府将卫生健康事业纳入重点民生工作,专题召开2025年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大会,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包抓+财政人社等部门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卫健主抓、多部门协同、全县一盘棋”工作格局,让“强基层是深化医改根基”成为全县共识。
系统管理到位,压实工作责任。推行“县卫健局班子成员包片+干部职工包卫生院”双包机制,将基层能力提升任务细化到股室、落实到个人,通过“每月调度进展、每季度督查通报”,坚决杜绝“重部署、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基层落实到位,激发内生动力。引导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主动对标先进,建立“比服务质量、比业务能力、比群众口碑”的竞争机制,推动基层医务人员从“要我提升”转变为“我要提升”,切实激活基层发展的“内生引擎”。
筑牢基层医疗服务根基
强化政策引领,明确发展方向。成立丹凤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出台《丹凤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清晰界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为基层高质量发展提供“路线图”。
强化硬件升级,打造标准阵地。丹凤县总投资6500多万元的竹林关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已建成投用,新建花瓶子镇卫生院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筹资400多万元完成11个镇卫生院改造与设备更新;建成96个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基层就医环境和服务能力显著改善。
强化人才引育,夯实队伍支撑。县上依托农村订单定向、事业单位招聘等渠道,为基层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43名;通过“请进来培训、送出去进修”,选派60名医护人员到省、市、县医院深造;落实“两个允许”薪酬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有效破解了基层“引才难、留才难”问题。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创新“一网联动”,减少群众跑腿。丹凤县建成“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结果共享”的远程影像中心,为全县12家卫生院DR设备部署远程网络,同步建立县级诊断中心,推动县镇影像检查同质化,预计每年可减少群众往返县城检查8000人次以上。
创新急救体系,织密生命保障网。配齐铁峪铺镇、峦庄镇等5个镇级急救分站设备,向村级延伸建设急救点;为12个镇卫生院、158个村卫生室搭建远程心电系统,累计完成基层心电检查诊断1.2万多例,预警危急病例60多起,均规范救治,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构建“30分钟急救圈”。
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医防深度融合。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定期为老、妇、婴及慢病患者开展体检、随访;在棣花镇试点“县—镇—村—家庭”四级医护保健体系,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互通,推动医疗服务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无缝衔接。
擦亮基层医疗服务品牌
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针对基层特色科室薄弱问题,丹凤县依托医共体总院资源下沉优势,实施“一院一策”,共建特色科室10个;上半年县域总诊疗49.3万人次,基层接诊33.2万人次,基层首诊率达67.38%,切实把患者留在基层。
坚持需求导向,优化服务供给。针对偏远村群众“就医远”问题,县上常态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依托医疗人才服务团义诊小分队、家庭医生团队,下沉开展义诊、入户随访、健康体检,把惠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坚持结果导向,健全长效机制。县上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成效作为评优评先、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对排名前三的镇卫生院,优先安排基层能力提升专项资金;对连续两年排名靠后的,约谈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调整岗位,倒逼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