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刘 妍)近年来,丹凤县竹林关镇创新构建“选、育、用”全链条培养机制,着力破解村级后备力量“选人难、育才慢、留不住”等突出问题,通过系统化培育和精准化使用,全镇已形成136人的村级后备人才储备库,为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人才选拔环节,竹林关镇打破传统选人用人模式,建立“三荐两审一公示”工作机制。由镇党委牵头成立6个工作组,深入18个行政村(社区)开展全覆盖式摸底排查,重点掌握现任村“两委”班子运行状况及本土能人分布情况。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三种渠道,结合镇初审、县级联审双重审核程序,最终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等群体中择优遴选69人纳入“乡土人才资源库”。采取“差额储备、动态管理”模式,目前已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36名,其中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36名全部为党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58.8%,20名现任村干部地加入实现了梯队衔接。
针对后备力量能力短板,竹林关镇创新实施“理论铸魂+实践赋能”双轮驱动培养计划。依托主题党日、“乡音党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举办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党务知识等专题培训班5期,参训学员累计达600多人次。创新推行“导师帮带制”,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与36名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结对,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观摩、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个性化指导。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累计开展帮带活动30多场次,帮助后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47件。
在用人机制上,竹林关镇探索建立“分类施策+梯次使用”模式。根据专业特长、岗位适配度等指标,将后备干部划分为党建助理、产业指导、民生服务等6类岗位进行定向培养。建立“试岗锻炼”制度,安排42名优秀后备干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重点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畅通晋升通道,2名表现突出的后备干部已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网格员。配套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村级后备干部在创业扶持、学历提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消极懈怠、不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的及时调整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