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刘 妍)9月2日,在丹凤县竹林关镇南院村王成存的小院里,十几位村民围坐一圈,聚精会神地听着村党支部书记用竹林关方言讲解:“就像咱村老张家去年遇到的那个‘高回报投资’电话,那就是典型的电信诈骗!天上不会掉馅饼,捂紧钱袋子最重要!”这场接地气的“院落会”,只是竹林关镇平安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该镇已在各村开展此类安全宣讲不下100场,覆盖群众超3000人次,将平安理念送到群众家门口。为筑牢基层安全防线,竹林关镇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行“1+1+N”包联机制,即1名科级领导包联1个村(社区),带领N名网格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我们就像‘流动探头’,天天在村里转,家长里短、隐患苗头,都得第一时间摸清。”正在排查一处自建房安全隐患的孤山坪村网格员张福善说。截至目前,全镇网格员已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3起,镇平安法治办、派出所等部门每月碰头形成闭环处置,稳妥解决6起涉稳问题。
科技赋能让平安建设更高效。在新建的镇级信访接待中心,平安法治办、派出所、司法等部门工作人员集中办公,“一站式”回应群众诉求。针对偏远乡村的监控盲点,11个新增的高清摄像头悄然上岗,与“雪亮工程”、网格化管理平台深度联通,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重点场所无死角的“天眼”。今年以来,科技“哨兵”已助力处置了3起安全隐患,安全信息也插上了“翅膀”。同时,网格群实时推送反诈预警、安全知识,线上线下联动让电信诈骗发案率显著下降。
平安建设,最深厚的力量在群众之中。竹林关镇着力激发“共治”活力。除了深入人心的“院落会”,遍布各村的18个“和为贵”调解工作室邀请有威望、懂乡情的乡贤能人,成为基层矛盾调解的“润滑剂”和“减压阀”。今年以来,依靠这些“网格力量”,包括4件涉及征地拆迁的复杂矛盾在内的诸多纠纷被成功化解在“家门口”。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安全共同体正在形成。
近年来,竹林关镇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行走在竹林关的田间地头、街巷院落,那份洋溢在群众脸上的安心与笑容,正是这份“平安答卷”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