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委编办赴丹凤县花瓶子镇挂职干部李阳
本报记者 何晓东
晨曦微染,山雾漫涌。一辆摩托车的引擎声划破乡间的宁静,李阳裹紧冲锋衣,拧动油门,骑行在蜿蜒的山路上。背包随着车身起伏,里面装着工作笔记、产业扶持政策……这是他在乡村的日常。
2023年8月,省委编办干部李阳主动请缨,带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决心,一头扎进“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乡村振兴省级重点帮扶镇——丹凤县花瓶子镇,挂职副镇长。从省直机关的窗明几净,到陕南山村的泥土芬芳;从规律作息的都市节奏,到披星戴月的奔波日常……这位90后干部的转变,印证了他工作笔记扉页的誓言:“以足迹丈量土地的厚爱,以担当回应苍穹的期许。”他说,有些路,坐在办公室里看地图,永远量不出深浅。
从“城里干部”到“花瓶子人”
初到花瓶子镇时,现实给李阳“上了一课”:崎岖山路阻隔了现代便利,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基础设施匮乏。“和我想象中的乡镇不太一样。”他说,“没有饭店,没有外卖,没有快递点,没有集市,连个像样的超市都找不到。”
那时的李阳,身着白衬衫、黑裤子、黑皮鞋,在村里显得格外扎眼。笔记本里记满了乡村振兴的政策条文,却分不清香菇菌棒的优劣;能流利背出“千万工程”的经验要点,却在第一次入户走访时,被方言绕得满头大汗。
“省城来的干部?怕是待不了3月就走喽。”一位老人的话语和警惕的眼神,让李阳准备了一肚子的政策宣讲词堵在喉咙里说不出来。
改变从“接地气”开始。收起正装,换上运动服,拿起笔记本,李阳开始了“小学生”式的学习。收缴医保社保,他一遍遍讲解政策,直到老乡点头;采集农户信息,他逐户走访,生怕漏掉一个细节;调解邻里纠纷,他耐心倾听,用真情化解疙瘩。语言不通,他就多听多问;路径不熟,他就多跑几趟。
心态的关最难跨越。群众眼神里有期盼,更有观望。李阳给自己定下规矩:“多到田间地头,少坐办公室。”于是,他主动与村干部一起深入田间,了解传统耕作规律;向技术员崇玉连请教“菌棒呼吸的密码”,让科技在菇棚里扎根;向调解能手王增学“化干戈为玉帛的乡土智慧”,让基层矛盾少了“火药味”、乡村治理多了“人情味”。
一次入户宣讲医保新政策,帮老乡线上缴费时,村民老李因医保涨价抵触强烈,心疼多年未用“白交钱”,倾诉儿子伤病负担重。李阳耐心倾听后,为其细算“风险账”、讲透报销“实惠点”,并帮助申请救助减轻负担,推心置腹地沟通化解了心结。老李紧锁的眉头松开了,主动递过手机:“来,缴上。这钱,该花!”
当老李粗糙的手划过屏幕完成缴费的那一刻,李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更是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语言是第一道难关。起初,老乡浓重的方言李阳听得云里雾里,更别提把政策术语讲成大白话了。为了快速融入,李阳就带着小本子边听边记,开始学着说方言,习惯糊汤面,适应泥巴路。两年间,他走遍全镇7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从说着一口普通话的“城里干部”变成了能与老乡用方言唠家常的“花瓶子人”。村民对他的称呼,也从最初的“省里干部”变成了亲切的“小李”。
这种转变,是他将心比心,对脚下这片土地和人民深刻认同的真实写照。他说:“只有脚踩在这片土地上,心才能真正扎下来。”
从“纸上蓝图”到“田间硕果”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成了李阳心中的灯塔。花瓶子虽资源有限,但好在气候湿润、林木丰富,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
2024年5月,镇党委决定建设陕西金时川食用菌预制菜花瓶子香菇基地。项目落地之初,群众疑虑重重。
面对质疑,李阳没有退缩。从此,他开始“两头见星星”地连轴转。清晨天不明,他骑摩托车颠簸20多公里盘山路奔向工地。烈日下与技术员一起复测数据,暴雨前和工人一起搬运建材。困了在工棚稍作休息,饿了以泡面充饥。深夜,繁星满天,他才同专班的战友一起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镇上。50多个日夜,没有周末。“那段时间,工地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同事谢枫回忆。
最紧张的是那个突然“熄灯”的夜晚。正值项目建设攻坚期,晚上8时许,天色已暗,突然,整个施工现场陷入一片漆黑,所有机械轰鸣戛然而止。为了保证按时完工,李阳火速联系电工,紧随电工师傅夏宏,与专班人员一寸一寸地排查线路。当明亮的灯光重新照亮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再次响起,这场“电力保卫战”胜利了,保障了整个建设流程的顺畅推进。
七月流火,硕果盈枝。项目基地如期竣工,从智能菇棚的蓝图绘制,到40座蓝白相间的现代化菇房在苏河村拔地而起;从物联网温控屏上精准跳动的“生长密码”,到第六代智能系统终结“靠天吃饭”的历史,实现了“一年三茬”的稳产高产。此项目在首次承接的市对县观摩中一鸣惊人,在县级考核中跻身三甲。
走进基地,标准化、自动化的菇棚里香菇破袋而出,长势喜人。40个大棚一年生产三茬,年种植500万袋的规模让600多户农户村民变身“菌菇产业工人”,户均年增收3万元。
“以前出门打工,孩子老人顾不上。现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挣2000多块钱,还能照顾家。”务工妇女曹米娃笑容满面。
从“应急突击”到“长效守护”
秦岭的山水,既有馈赠,也有脾气。基层工作,既是发展经济的“战场”,也是守护安全的“一线”。在花瓶子镇,防汛防火,是每年必打的两场硬仗。
2024年汛情,是李阳最难忘的“大考”。连日暴雨引发山洪,道路中断,电力受损。李阳前后累计50多天吃住在包抓村,雨夜巡查,他带头蹚过漫过路面的河水;山体松动,他组织群众连夜转移;道路中断,他第一时间协调抢修。爷爷重病,他心急如焚却依然坚守岗位。那段时间,他的电话成了群众热线,他的身影成了移动的“安全哨”。
独居老人王苏玉性格执拗,总是埋怨预警“雷声大雨点小”,拒绝撤离滑坡威胁下的家。李阳注意到墙上老人与孙子的“全家福”。“您孙子暑假要回来看您,万一扑个空,该多伤心?”他轻声道。
老人凝视照片,屋内只剩雨打瓦片声。良久,一声长叹:“走,拿雨衣。”这次,他和同事成功组织转移群众90户165人。
防汛期间,最惊险的一次是暴雨初歇,李阳随常务副镇长程元超巡查排除安全隐患时,山路突遇滑坡阻断。为确保村民安危,他们冒险徒步穿越塌方带,泥浆没膝,巨石悬顶,艰难前行。忽闻同事宋明明嘶吼“快跑!石头下来了!”求生本能爆发,他全力扑向安全区,石块擦身砸落……那一刻,冷汗浸透衣衫,却也让他刻骨铭心:守护,是躬身践行的担当,群众的安危,是向险而行的底气!
汛情缓解,战斗未歇。面对灾后道路阻断、物资紧缺的困境,李阳心急如焚,白天不断沟通灾情细节、上报需求数据;晚上整理受灾照片、撰写求援材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为镇里争取到价值5万多元的防汛物资,解了燃眉之急。
如果说防汛是“突击战”,防火则是“持久战”。清明前后,商洛遭遇罕见干旱,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李阳带头执行“十条硬措施”,前后30多天下乡入户,与包村干部、村干部、护林员等486人一同下沉一线,日均工作13个小时以上,构建起“镇、村、组、网、格”严密责任链条。他们通过开展“敲门入户”“院落会”“小手拉大手”等精准宣教活动,发放“防火明白卡”,使防火意识深入人心;在村口设“防火检查站”,自己搬个马扎坐成“人形路障”;遇到上坟的老人,他蹲在坟头陪聊:“您看这山多绿,烧把火就没了,多可惜?”他和同事们嗓子喊哑了、鞋子磨破了,成功劝返带火入山23起,制止违规野外用火11起,整改隐患17处,终于换来了全镇“零火情”的成绩。
李阳的“守”,不仅是危急关头的突击抢险,更是未雨绸缪的长效守护。他争取来的物资提升了抗灾能力,严格的巡防制度消除了隐患,深入的宣传筑牢了思想防线。他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化为了日常一点一滴的扎实行动。
从“挂职干部”到“编外家人”
挂职有期,情谊无价。“李镇长不是挂职,是来扎根的。”群众的话道出真情。
在花瓶子镇,他不仅是政策的“宣传员”、建设的“指导员”,更是乡亲们贴心的“服务员”。看到群众过河不便,他积极推动,建起2座便民桥。
为了了解群众土地延包的真实意愿,李阳带领干部踏遍群众门槛,倾听心声,先后结对帮扶10户31人,不仅垫钱帮他们缴医保,更帮他们找路子、谋发展。他发现老赵家孙子就学补助未落实,连夜协调纳入“雨露计划”;环境整治时,他和村民一起捡垃圾、扫院落,被大家笑称为“最接地气的挂职干部”;他推动苏河村县级党建示范样板村建设,村委会旧貌换新颜;他四处奔走,引入电商资源,为山货出山探路……镇党委书记王李锋动情地对他说:“你不是挂职干部,你是我们花瓶子的‘编外家人’。”
秦岭山水无声,见证蜕变成长。李阳用真心温暖群众,用行动证明:挂职不是“镀金”,而是“铸魂”;干部不是“过客”,而是“家人”。正如他笔记本上所写:“我来自城市,但心已留在了秦岭深处。不负脚下这片深情的土地,不负头上这片蔚蓝的天空——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朴素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