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丹凤县

一场持续32年的帮扶接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丹凤县工作纪实

2025-09-01 09:26:54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李小龙 王江波 巩琳璐

  编者按 自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丹凤县以来,历届中国社科院党组高度重视对丹凤县的定点帮扶工作,为丹凤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指导和帮助,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期,省委书记赵一德、市委书记赵璟先后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中国社科院定点帮扶丹凤县工作成绩。本报今日刊发长篇通讯《一场持续32年的帮扶接力》,敬请关注。

  秦岭巍峨,丹江浩荡。丹凤县这座镌刻着革命印记的小城,曾深陷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的困境。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丹凤县结下帮扶情缘。

  32年里,从脱贫攻坚的艰难跋涉,到乡村振兴的稳步迈进,从真金白银的资金注入,到高瞻远瞩的智力赋能,中国社科院以“扶上马、送全程”的韧劲,在产业、教育、智力、消费等多方面精耕细作,让这条跨越千里的帮扶路,在丹江两岸结出累累硕果。

  从“空壳村落”到“产业集群”

  初秋的东楼村,300亩柿子园郁郁葱葱,风一吹,柿子叶沙沙作响。“这园子是2021年社科院帮咱建的,连灌溉的水管都是他们掏钱铺的,光这一项就投了25万元!”鹏达丰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索涛涛踩着田埂走进园子,伸手拨开一片柿子叶说道,“不光柿子园,社科院还帮我建了柿饼加工厂,去年加工的柿饼,一斤卖到了20元,要是没有社科院的帮扶,咱这‘致富树’根本种不起来。”

  东楼村地处秦岭深沟,过去无产业、无资金、无技术,是出了名的“三无村”。2020年,中国社科院帮扶团队踩着泥泞走遍村子角角落落,看到村子发展困境后,随即开始制定东楼村产业发展规划。

  “当时我想建个养牛场,可手里的钱建了牛舍就买不起牛犊。”丹凤县盛东凯润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刘记回忆,没过多久,中国社科院63万元帮扶资金就到账了,不仅帮合作社建起标准化牛舍,还请来专家帮扶指导。

  “如今,合作社的肉牛存栏量从最初的20多头增至150多头,带动5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挣钱!”李刘记指着牛栏里壮实的肉牛,声音里满是底气。

  “多亏了社科院的同志,既把牛的饲料配比算好,还帮咱打通了销路,现在社科院食堂的订单稳得很!”李刘记说着,伸出手摸了摸牛栏里的小牛,牛儿亲昵地用脑袋蹭了蹭他的掌心。

  一旁,64岁的索庙全正拉着一车料草走向投料槽。听到李刘记说起中国社科院的帮扶,他停下脚步直了直腰,笑着搭话:“可不是嘛!真的感谢社科院的同志,我现在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呢!是他们帮着咱把日子过成了‘蜜罐子’。”

  在中国社科院的帮扶下,2024年东楼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零”增长到30万元。

  中国社科院的帮扶不限于东楼村,而是着眼于推进丹凤全县产业的发展。

  在丹凤县工业集中区,陕西旭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条饮用水生产线忙碌而有序地运转。公司展厅内,包装精美的核桃、大米、杂粮、果汁等产品整齐排列,工作人员忙着打包新一天的订单。

  “我们拥有全自动山泉水生产线,一小时能生产1万瓶水,去年饮用水的销售额就有700万元!”企业负责人陈坤指着生产线,眼里闪着光。

  该企业2018年建厂时,中国社科院不仅帮其申请了生产许可证,还陆续为企业提供了40万元帮扶资金,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有了社科院的支持,我们的产品品质有了极大提升,销售渠道得到了拓宽。现在,产品不仅畅销本地市场,还远销全国各地。”陈坤说,“近期,我们就要给社科院送1000箱山泉水!”他说着,拿起一瓶水,标签上“社科情怀 丹凤朝阳”的字样格外醒目。

  从东楼村的养牛场到柿子园,再到丹凤县的各类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中国社科院帮扶丹凤县的产业从“单打独斗”变成“集群发展”,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

  从“能有学上”到“上优质学”

  “尊敬的夏森奶奶,我们是曾有幸获得您慷慨资助的丹凤学子们……”8月23日,在北京交通大学就读的李鸿斌给夏森老人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满是感激。

  出生于1923年的夏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2021年被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2006年,83岁的夏森第一次来到丹凤,在龙驹寨镇西街小学,她看到孩子们坐在破旧的木桌前,手里握着断墨的铅笔,当即拿出2万元,给学校买了新桌椅。2008年,她又捐资20万元,帮龙驹寨镇赵沟小学建起新教学楼,孩子们终于告别了“晴天漏风、雨天漏雨”的平房教室。2013年,夏森拿出她和丈夫汝信的多年积蓄,捐献100万元设立“夏森助学金”,专门资助丹凤贫困家庭学生。

  “我也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知道读书对山里孩子有多重要!”夏森在视频连线中对丹凤学子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为家乡做事。”如今,“夏森助学金”每年仍捐赠14万元,累计资助400余名丹凤学子,仅2023、2024两年,就有32名大学生、60名高三学生获得资助。

  “要是没有夏森奶奶的钱,我可能早就辍学打工了。”受助学生张玉婷现在是丹凤县一名乡村教师,当年考上大学时,家里凑不齐学费,是“夏森助学金”帮她解了燃眉之急,“现在我回到家乡教书,就是想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在丹凤县,社科希望小学的变化同样令人动容。1996年,中国社科院投入20万元,为这所村办小学建起三层砖木结构教学楼,彻底改变了“几间破房、一群孩子”的办学条件。现在走进校园,环形跑道、标准化篮球场、实验室、舞蹈室、计算机教室一应俱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学校只有6间平房,一到下雨天,教室漏雨,操场泥泞。”校长魏福泰指着一张老照片说,“你看这张照片,孩子们在泥地上跳绳,现在有了塑胶操场,冬天还有暖气,学校从村小变成了中心小学,还评上了陕西省‘模范希望学校’。”

  帮扶的暖流也涌进了特教学校,“以前,学生就餐环境让人揪心,老师办公室墙上的沙子一扫就往下掉。”丹凤县特教学校校长周波回忆起2023年前的校园,语气里满是辛酸。

  2023年,中国社科院在丹凤挂职的副县长到学校调研,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当即拍板:“必须马上修!”随后,40万元帮扶资金迅速到位,墙壁内外粉刷一新,旧门窗换成了隔音保温的新材质,水泥地面铺上了防滑木地板,连教师办公室的打印机、电脑都是中国社科院捐赠的。

  “现在孩子们就餐环境彻底改善了,投入35万元改造的学生餐厅,9月1日开学就能用!”周波领着记者走进新餐厅,不锈钢的餐台、明亮的吊灯,干净的食堂让人格外舒心。

  从特教学校到乡村小学,中国社科院用32年的坚守,让丹凤的孩子们从“有学上”变成“上好学”。截至2024年,中国社科院累计为丹凤教育投入超600万元,资助品学兼优和家庭困难学生1000余人次,使山区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养在深闺”到“走向全国”

  “您看,这是咱丹凤的核桃油,还有猕猴桃汁,都是用本地食材做的,在社科院‘社科帮扶’小程序上一天能卖好几千单!”丹凤县供销电商公司总经理周龙向记者展示着货架上的特色农产品时,语气里满是自豪。

  丹凤地处秦岭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品质优良的核桃、猕猴桃等农特产品。2023年以前,受限于销售渠道狭窄、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这些“山货”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中国社科院了解情况后,投资25万元搭建了电商销售中心,还开发了微信小程序,专门设立“丹凤专区”,为当地农特产品打开了通往广阔市场的大门。

  “去年10月到现在,小程序的销售额就有200余万元,比之前翻了好几倍!”周龙点开后台数据,屏幕上“北京朝阳区”“上海徐汇区”等收货地址不断滚动,“很多都是社科院干部职工买的,有些社科院职工还专门将产品寄给父母,说‘这是丹凤的好东西’。”

  消费帮扶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中国社科院不仅将丹凤的企业接入“社科帮扶平台”,还帮助企业对接“多多买菜”“中国公益”等平台。在百年凤驹葡萄酒有限公司,中国社科院牵线公司与“中国公益”平台合作。

  “去年一年,仅线上平台销售额就有70余万元。”丹凤百年凤驹葡萄酒有限公司负责人牛丰镪高兴地说,“咱的红酒终于卖到全国了!”

  除了对接线上平台,中国社科院还组织一系列线下展销活动。2024年4月8日,丹凤县农特产品展销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举行。

  核桃、香菇、木耳、蜂蜜……一大批质好价优、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吸引了干部职工的目光。在定点帮扶挂职干部和丹凤本地工作人员的热情介绍下,干部学者饶有兴趣地品尝、购买,现场农产品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为了让丹凤的农产品更有“辨识度”,中国社科院还邀请西安美院设计了区域公共品牌标识,将丹凤的丹水凤山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现在,带着这个标识的核桃、柿饼、果汁等产品,不仅在电商平台热销,还进入了西安、北京等地超市,成了‘抢手货’。”周龙笑着说。

  2023年以来,中国社科院干部职工特别是离退休干部购买丹凤农产品的兴致越来越高,购买农特产品价值超800万元,让帮扶实惠真正落到当地农户;单位工会优先采购丹凤产品,相关单位食堂与丹凤县签订农产品长期供货合同;定点帮扶挂职干部积极联系丹凤县相关企业,为中国社科院院内学术会议定制专用山泉水1万箱,价值约30万元;争取国铁集团支持推介丹凤特产,宣传覆盖3亿人次以上,折合广告费3000余万元。

  通过消费帮扶,中国社科院累计帮助丹凤县销售农产品超5000万元,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真正实现了“农民种得好、企业卖得好、消费者吃得好”的产销闭环。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科院的核心优势在于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优势,为丹凤发展出谋划策,是帮扶工作的关键课题。

  2023年以来,中国社科院立足丹凤发展需求,持续组织院内外专家学者深入一线“传经送宝”,累计邀请百余位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顶尖专家躬身入局,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这些专家学者聚焦当地产业和就业需求,为当地群众量身定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切实提高群众致富能力。”上一任挂职丹凤县委常委、副县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干部尹振涛说。

  “丹凤不脱贫,本人不回京!”1997年,在赴任丹凤县挂职副县长次年的述职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院扶贫办副主任钟代胜毅然写下这两句话,掷地有声。从1996年到2013年,钟代胜在丹凤一“挂”就是17年,为当地百姓和干部出谋划策,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医疗,关乎民生福祉,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在丹凤,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曾是制约当地发展、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社科院积极作为,邀请北京知名专家到丹凤义诊。

  “大妈,您这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少吃盐,我给您开个药方,按疗程吃,过段时间再来复查。”今年5月,首都医疗专家团队在丹凤县医院开展义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张教授,一边给72岁的王大妈量血压,一边耐心叮嘱。

  这场义诊,不仅给丹凤带来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还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展临床带教、组织病例讨论等方式,对全县医疗系统人员进行培训,为当地卫生健康事业注入前沿理念与先进技术。

  “尽最大力量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优势、人才优势、智库优势转化为丹凤县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优势,持续推进当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迈上新台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为帮扶工作指明了清晰方向。

  在这一指引下,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精锐尽出、协同作战。2023年,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以“新质生产力”为切口,为丹凤干部群众打开产业升级的思想天窗,并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深耕文化赋能,凭借其国际视野和深厚学术底蕴,为当地文旅融合与文化传播提供顶层设计,助力丹凤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专家说咱的葡萄酒产业要走‘文旅融合’的路,帮咱设计了研学旅游线路,去年葡萄酒销售额增加了30%。”牛丰镪说。

  32年来,中国社科院累计组织百余名专家到丹凤调研,围绕“三农”问题、旅游规划、产业发展等提供政策咨询,举办新质生产力、县域经济发展等专题讲座8场,覆盖干部群众1200余人次。

  从1993年到2025年,三十二载风雨兼程,中国社科院对丹凤县的帮扶从未停歇。从产业帮扶激活乡村动能,到教育帮扶点亮求学梦想;从消费帮扶打通产销闭环,到智力帮扶培育本土人才;中国社科院的帮扶,让丹凤县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产业兴旺、教育提质、村民富裕”的华丽蜕变。

  如今,丹江两岸,柿子园硕果累累,养牛场牛肥马壮,校园里书声琅琅,电商平台订单不断。“社科院的帮扶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到丹凤挂职的县委常委、副县长冯烽表示,“未来,我们将不负嘱托,继续奋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 相关阅读
  • 丹凤打通医保惠民便民新通道

      本报讯 (通讯员 林效纬)近年来,丹凤县积极探索推行“二三四”工作法,在服务优化、药品集采、基金监管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实现了医保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双提升。   “两步走”打造“一刻钟医保服务圈”。首先在县...

    时间:08-29
  • 丹凤打通医保惠民便民新通道

      本报讯 (通讯员 林效纬)近年来,丹凤县积极探索推行“二三四”工作法,在服务优化、药品集采、基金监管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实现了医保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双提升。   “两步走”打造“一刻钟医保服务圈”。首先在县...

    时间:08-29
  • 西安—丹凤体育产业招商推介会举办

      本报讯 (记者 黄朝梅 通讯员 张 鹏)8月27日,西安—丹凤体育产业招商推介会在丹凤县举行。   推介会上,商於古道文化景区管委会丹凤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商洛体育产业园情况并推介重点合作项目,西安奥体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时间:08-29
  • 丹凤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 樊利仁 张 鹏张 康)今年以来,丹凤县聚焦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点任务,以“破除堵点、强化协同、激发活力”为目标,围绕“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校企合作”三大关键环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为...

    时间:08-28
  • 科技企业·融通创新⑧ 产学研驱动丹凤葡萄酒全链升级

      陕西丹凤葡萄酒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融通创新,整合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组建技术攻关团队,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协同改造。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葡园,部署数字化酿造监控系统,实现发酵智能调控与陈化精准管理。由此...

    时间:08-28
  • 在“牵手”中开启产业“蝶变”——民盟中央助力帮扶河北广宗产业发展

      在河北广宗,田野与村庄之间,一座现代化的粮油食品生产车间正火热运转中,机器轰鸣声不断,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是上海盟员企业——晶粮康源(河北)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现场。  一条现代化生产线,如...

    时间:08-27
  • 商洛丹凤:政策红利驱动低空经济迸发新活力

    近日,商洛市丹凤县获授陕西省“低空经济示范县”称号。一场围绕百米低空领域的产业转型,正在商山丹水之间悄然展开。一家无人机企业正以政策为翼、合规为舵,在这片低空经济试验田中振翅高飞,带动县域经济迸发新活力。...

    时间:08-26
  • 丹凤葡萄酒江西行活动取得成效

      本报讯 (通讯员 樊利仁 梁丹斌)8月21日,笔者从丹凤科贸局获悉,丹凤县借力2025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东部片区),葡萄酒全国行(江西站)在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收获丰硕成果。   丹凤县本次立足葡萄酒品牌资源禀...

    时间:08-23
  • 丹凤夏季交通安全整治取得实效

      本报讯 (通讯员 樊利仁 杨 俊)8月20日,笔者从丹凤县政府办获悉,从6月份至今,丹凤县开展为期百日的交通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取得成效,为群众出行营造了安全有序的道路环境。   丹凤县公安、交警等部门强化宣传教育,组织民...

    时间:08-22
  • 丹凤有序推进招商引资

      本报讯 (通讯员 陈 波)今年以来,丹凤县狠抓项目谋划、创新招引方式、强化要素保障,多措并举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截至目前,紫泉山酒庄、空间行波管配件、年产3GWH固态锂离子电池等项目签约落地,年产200亿粒植物基...

    时间:08-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