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丹凤县

一碗陕西面 数载山海情

2025-08-26 09:24:48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记“丹凤厨工”代言人李锋

  本报记者 李小龙 王江波 杨 萌

  8月22日,在南京街头的陕味面馆里,油泼面的香气裹着热辣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几位厨师手腕翻飞,雪白的面团从掌心“啪”地甩在案板上,拉、扯、抻,转瞬就变成长长的面条,“滋啦”一声入锅,沸水翻涌间,劲道的面条舒展开来。

  “这可是正宗的‘丹凤厨工’手艺!”店老板李锋站在灶台旁,眼角的细纹里盛着自豪。这个从丹凤大山里走出来的汉子,用30年光阴,把一碗面做成了家乡人的“致富路”。而这条路的起点,藏在无数个浸着汗水的黎明与深夜里。

  茧子里熬出的手艺

  1979年,李锋出生在丹凤县武关镇的一个小山村。秦岭的山把村子圈在怀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长不出足够的口粮。

  16岁那年,他背着母亲连夜缝的蓝布包,里面塞着6个硬面馍和两件打补丁的衣裳,跟着老乡挤上了去南京的绿皮火车。

  火车车轮“哐当哐当”碾过铁轨,他扒着车窗,看着秦岭的轮廓越来越淡,眼泪忍不住滑落,混着脸上的尘土一同滴落在蓝布包上。

  初到南京的日子,是泡在冰水里的。李锋回忆道:“当时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小面馆打杂。”

  那段时间,李锋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不是蹲在水龙头下洗菜,就是蹲在灶台边刷碗,钢丝球磨得掌心火辣辣地疼,冬天的冰水冻得手掌冷得钻心。手上的血泡破了又结,结了又破,最后成了硬邦邦的茧;到了饭点,端着冒热气的面穿梭在食客间,一天下来胳膊又酸又胀。

  “得学门手艺,不然永远抬不起头。”夜里躺在床上,李锋攥着自己布满裂口的手暗暗较劲。于是,他瞅准了后厨的面点师傅,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店,帮师傅擦灶台、递工具,就为了能多瞅几眼揉面的手法。

  师傅的要求严得近乎苛刻。“揉面要‘三光’——面光、盆光、手光。”师傅握着他的手示范,力道要沉,速度要匀,50斤的面团在案板上摔打,震得他虎口发麻。有次面团没揉到位,师傅拿起擀面杖就敲在他手上:“糊弄食客,就是砸自己的饭碗!”

  那半年,李锋的胳膊肿得像发面馒头。凌晨3时的后厨,总能看见他弓着腰揉面的影子。手上的水泡破了,就用布缠上接着练;胳膊抬不起来,就用膝盖顶着案台借力。终于有天,师傅尝了他拉的面,点点头:“劲道,有咱陕西人的硬气。”那天他揣着师傅这句话,在灶台边偷偷抹了把泪。

  1999年,20岁的李锋揣着攒下的8000块钱,和3个同乡在南京雨花台区租了间不足20平方米的门面。4张掉漆的木桌挤在屋里,墙角堆着面粉袋,灶台就支在门口。他既是老板,又是厨师和服务员。

  “天不亮去菜市场挑辣子,得瞅着表皮的褶皱辨新鲜度;回来和面时,手腕要转得匀,才能拉出宽如裤带的扯面;饭点忙起来,端着面碗在桌子间穿梭,裤腿总沾着油渍;到了深夜,蹲在地上数零钱,硬币叮当作响,算着够不够交下个月的房租。”回想起那段时光,李锋话语中满是苦楚。

  记得有次下连阴雨,面馆3天没进几个食客。李锋和几个同乡对着一锅冷掉的面汤发呆。同乡叹着气说:“要不咱回老家吧。”在黑暗里,他先是沉默不语,接着坚定地说:“再撑撑,面的味道在,人总会来的。”

  第二天一早,他把仅有的钱全买了新鲜辣子,炸了满满一大盆油泼辣子,香气飘出半条街——那天,面馆坐满了人。

  踩着泥泞铺成就业路

  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但李锋总惦记着丹凤的山。每次回乡,他的家里总是坐满邻居,大家都问他:“李锋,南京能挣着钱不?”眼神里是藏不住的期盼。

  “能!但得先学手艺。”他拍着胸脯应下,转身就去找丹凤县政府,在南京设了个劳务工作站。工作站连个正经门面都没有,就在他面馆的后间,摆着张掉漆的桌子,墙上贴着手写的招工信息。

  2008年的“春风行动”,李锋要送第一批老乡去南京。凌晨3时,他骑着三轮车去村里接人,泥路坑坑洼洼,车轮陷进烂泥里,他光着脚下去推,裤腿沾满了泥浆。有个老乡揣着煎饼舍不得吃,他硬塞给对方两个肉包子:“到了南京,咱顿顿有面吃。”

  到了南京,他领着老乡们去面馆学手艺。有人学不会扯面急得哭,他就手把手教,从揉面的力道到拉面的角度,一遍遍地示范;有人嫌洗碗累想打退堂鼓,他拉着人看自己手上的茧说:“咱庄稼人不怕苦,苦过才有甜。”

  2014年,李锋成了丹凤县驻南京创业人员党支部书记。支部的“办公室”还是在面馆后间,他在墙上钉了块黑板,每周给老乡们讲政策、教技术。有次为了帮老乡讨回欠薪,他顶着烈日跑了3趟工地,鞋跟磨掉了一块,终于把钱攥在手里,一分不少地交到老乡手上。

  如今每年春节后,丹凤到南京的返岗专车上,总能看见李锋的身影。这些年,经他手带出来的老乡,有的成了面馆老板,有的在高校食堂当大厨,400多户人家在南京扎了根。

  怀揣热乎劲反哺桑梓

  2021年,李锋做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揣着1000万回丹凤。有人劝他:“小县城能挣啥钱?”他指着丹凤中学新校区的方向:“我想让娃们吃上和南京一样的面。”

  丹凤中学搬到新校区后,3000多名师生吃饭成了难题。李锋的陕西鸿泰宁餐饮公司接下了学校食堂。

  为了让学生吃得香,他每天都盯着采购流程,严守操作规范。并在食堂设置了“学生意见箱”,每天翻看学生的意见:“想喝玉米粥。”“能不能多放些辣子。”第二天他就让厨房进行调整。

  有次学生反映馒头太硬,他守着蒸箱盯了3天。凌晨4时的厨房,蒸汽白茫茫一片,他戴着白帽子,每隔10分钟就打开箱门看一眼,用手指按按馒头的软硬度,记在本子上:“火候大了,减5分钟。”“水量少了,多加半瓢。”直到学生说“馒头软得能弹起来”,他才松了口气。

  现在的鸿泰宁餐饮,不仅让师生吃得满意,还带起了一群“土专家”。丹凤厨工周少锋,跟着李锋学管理,如今成了运营总监;王召明从切菜工做起,被派到长沙开拓新市场。李锋看着他们,就像看见当年那个揉面的自己:“咱丹凤人不笨,给个机会,就能长出本事。”

  把一碗面做成“幸福密码”

  在南京秦淮区的“丹凤厨工”示范店,墙上的招牌红得发亮。李锋站在店中央,看着统一的油泼面海报,眼里有光——这是他花了10年时间,给家乡人挣来的“金字招牌”。

  早些年,丹凤人在南京开的面馆五花八门,有的叫“陕记”,有的叫“西安面”,味道也参差不齐。李锋看着着急:“就像一盘散沙,攥不成拳头。”

  2023年,“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南京)运营中心成立。他带着团队编教材,从揉面的水温到辣子的配比,写得清清楚楚;搞培训,在出租屋里支起案板,手把手教老乡扯面,嗓子喊得沙哑;定标准,连店面的招牌字体大小都统一模板。

  有个老乡的面馆总留不住客,李锋去看了,发现辣子炸得太焦。他支起油锅,手把手教:“油温六成热时下辣椒面,要边搅边看,颜色变成枣红就关火。”

  油“滋滋”响着,锅铲在锅里快速翻动。老乡学着做,过了几天就来电话:“李锋,今天客人多了一半!”

  如今,南京的“丹凤厨工”示范店已有10家,“丹凤厨工”的招牌在街头格外显眼。2024年,这些店带动3000多人就业,年创收3亿元。

  “我们有信心发展100家餐饮实体店、800名技能人才,带动5000名脱贫人口、2万名从业人员实现就业。”李锋的雄心壮志远不只这些,“咱丹凤人的面,要香遍全国。”李锋说着,拿起面团在案板上甩了甩,“啪”的一声,像极了30年前那个清晨,他在南京后厨里,第一次拍面团的声音。

  从秦岭深处到长江岸边,一碗面的香气飘了30年。李锋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陕西省劳动模范,并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用布满茧子的手,把山海相隔的距离,揉成了家乡人的幸福路。这条路,还在继续向前延伸。

  • 相关阅读
  • 丹凤葡萄酒江西行活动取得成效

      本报讯 (通讯员 樊利仁 梁丹斌)8月21日,笔者从丹凤科贸局获悉,丹凤县借力2025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东部片区),葡萄酒全国行(江西站)在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收获丰硕成果。   丹凤县本次立足葡萄酒品牌资源禀...

    时间:08-23
  • 丹凤夏季交通安全整治取得实效

      本报讯 (通讯员 樊利仁 杨 俊)8月20日,笔者从丹凤县政府办获悉,从6月份至今,丹凤县开展为期百日的交通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取得成效,为群众出行营造了安全有序的道路环境。   丹凤县公安、交警等部门强化宣传教育,组织民...

    时间:08-22
  • 丹凤倾力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本报讯 (通讯员 樊利仁 李云龙张 鹏)今年以来,丹凤县紧扣省市“三个年”和“八场硬仗”部署,以特色产业为抓手,锚定“县抓龙头、镇建基地、农户参与”思路,不断推进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铺就了一条产业富民的快车道...

    时间:08-20
  • 丹凤有序推进招商引资

      本报讯 (通讯员 陈 波)今年以来,丹凤县狠抓项目谋划、创新招引方式、强化要素保障,多措并举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截至目前,紫泉山酒庄、空间行波管配件、年产3GWH固态锂离子电池等项目签约落地,年产200亿粒植物基...

    时间:08-20
  • 丹凤聚力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

      本报讯 (通讯员 樊利仁 刘海锋 张 鹏)今年以来,丹凤县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把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扎实开展谋划储备、招商引资、推进建设、要素保障、建成达产“五大行动”...

    时间:08-19
  • 丹凤“引育留用”激发人才活力

      本报讯 (通讯员 刘婷 张康)近年来,丹凤县始终坚持“人才强县”战略,通过精准引进人才、培育本土人才、用好人才资源、优化留才环境系列举措,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引才,为产...

    时间:08-19
  • 丹凤 特产闯 市场

      近日,在丹凤酒庄,工人忙碌着将一箱箱包装精美的葡萄酒装车,发往南京市。一同走向江浙沪市场的还有丹凤的中药材、食用菌等农特产品。   近年来,雨花台区对口帮扶丹凤县联络组(以下简称雨丹联络组)立足丹凤资源禀赋和...

    时间:08-19
  • 丹凤聚焦群众关切办实事

      本报讯 (通讯员 杨 勇)今年以来,丹凤县牢固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链条、包项目、兴产业、抓招商、盯指标等制度,创新开展“三定三诺”等系列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

    时间:08-18
  • 丹凤精准监督加固防汛安全堤坝

      本报讯 (通讯员 张 超)“你们村今天防汛值班人员是谁?防汛救灾物资储备是否充足?村上有几个滑坡点,是否撤离了群众?”连日来,丹凤县纪委监委组建督查组,深入12个镇(街道)和有关防汛成员单位,实地督导检查防汛备汛情况。   ...

    时间:08-17
  • 丹凤多措并举促进党建工作上台阶

      本报讯 (通讯员 冯 琦)近年来,丹凤县通过强化政治赋能、组织赋能、作风赋能,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互促共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丹凤县坚持把“第一...

    时间:08-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