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刘婷 张康)近年来,丹凤县始终坚持“人才强县”战略,通过精准引进人才、培育本土人才、用好人才资源、优化留才环境系列举措,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引才,为产业注入“源头活水”。丹凤县对接高校资源,围绕葡萄酒、中药材、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柔性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房玉林、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文博等专家人才56人。同时,深化政企、校企合作,先后促成丹凤酒厂、新雨丹药业等企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协议15项,与西安市碑林区联合开展科技成果项目转化5项。同时,丹凤县充分发挥驻外创业党支部、农民工党员服务站等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办返乡创业推介会、“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座谈会等,促成22个创新项目落地建设,吸引156名党员人才加入村级后备干部培育队伍。
靶向育才,让本土人才“破土而出”。丹凤县建立组织部门牵线搭桥、行业部门协同配合的“1+N”育才机制,分级分类强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才培训教育。围绕“菌药果畜酒”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教授在一线进行指导教学,累计开展食用菌、葡萄酒等产业实用技术培训32场次,培训致富带头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技术人员、产业大户等2700余人次,组织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31期1134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600余人。此外,依托西商融合、雨丹协作平台,丹凤县选派医疗、教育等领域81名专业技术人才在西安、南京交流学习,在南京举办骨干教师培训3期,让本土人才在学习与实践中快速成长。
高效用才,使各类人才尽展其能。丹凤县借助各类专家资源优势,在棣花镇建成人才服务中心,辐射带动葡萄酒、双孢菇等链主企业建立5个专家工作站,联合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建成国家级科技小院7个、招才引智联络站3个,帮带培育科技型技术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促成12项创新成果就地转化。针对基层技术薄弱、人才短缺问题,全县统筹农业、教育、卫生、水利、畜牧、宣传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组成10支优秀人才服务团,常态化赴基层开展政策宣传、技术指导、人才培育、惠民利民等活动270场次,有效辐射带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依托宁商协作“组团式”帮扶发展契机,在医疗、教育、科技特派团专家支持下,帮带丹凤县医院新建介入中心等10个关键科室、引进新技术69项,丹凤中学、县职教中心累计培养省市级教学能手名师17名,联合开发校本课程56个,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来县开展产业“把脉问诊”,推广新技术35项,带动农产品出口3000吨,全县医疗水平、教育质量和农业产业发展得到了有效提升。
真情留才,让人才栖居暖心港湾。丹凤县构建了“政策保障+服务优化+精神激励”的人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吸引力。丹凤县委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制度,帮助解决人才困难问题,鼓励优秀人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评选表彰全县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优秀医务工作者、丹凤名师、项目建设标兵和优秀人才服务团队,在丹凤党建推出“人才走基层专栏”。每三年评选四类人才长期支持项目,对入选者补助3万元至10万元,每两年评选五类短期支持项目,对入选者补助2万元,营造了真心真情关爱人才、用心用情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