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丹凤县

小葡萄串起群众增收“甜蜜链”

2025-08-19 09:58:38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丹凤县商镇黑沟河村葡萄产业发展之路

  本报通讯员 刘镇源

  8月的阳光照在丹凤县商镇黑沟河村,给漫山遍野的葡萄园镀上了一层金辉,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果农叶家满笑道:“这果香,不仅是黑沟河村四季耕耘的馈赠,更是当地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见证。”近年来,黑沟河村以葡萄产业为核心,通过实施人才引育行动、提升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升级,让小小的葡萄串起了富民增收的大链条,让“黑沟河葡萄”成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培育人才,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黑沟河村与葡萄的渊源要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初村民只是小规模地进行葡萄的种植,葡萄对很多村民来说还是个“稀罕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丹凤葡萄酒厂对葡萄有了需求,越来越多的村民也自发在自家地畔上种下了葡萄苗。

  “葡萄苗是有了,可咱们村的葡萄长得总是没有其他村的好,是不是咱们村不适合种葡萄?”面对群众的疑问,村干部对其他地方的葡萄种植进行了调研,最终发现黑沟河葡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相应的技术。了解到了问题,村干部立即联系专家来村里传授葡萄种植技术,手把手教果农怎么种葡萄,怎么种好葡萄。一次又一次学习让

  叶军海等“土专家”脱颖而出。

  “军海,为啥别人屋葡萄都上色了,我屋今年葡萄咋还没动静,是不是要用乙烯利催一下熟?”田间王春玲急切地问着叶军海自家葡萄的问题。

  叶军海耐心地解释道:“千万别着急,现在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葡萄一旦用乙烯利喷洒过后立马就会成熟,但是葡萄也会从藤蔓上脱落,这样子的葡萄就吃不成了。你现在要给葡萄施叶面肥,这样在它成熟过程中,葡萄会继续吸收养分,放心你屋的葡萄今年肯定比其他人的更甜。”田间地头,“土专家”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每一户需要帮助的果农家中。

  近年来,黑沟河村积极实施人才引育行动,投入120万元建成了200平方米的多功能人才驿站,配备了现代化的培训教室、实操基地和专家工作站,为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提供新阵地,同时建立了本村人才资源库,挖掘出15名葡萄种植“土专家”“田秀才”,开展果树修剪、产品营销等实用技能培训23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名。此外,黑沟河村还积极构建了“1+N”技术帮带新模式,一名技术能手带领多名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及时解决了40多个技术难题,带动200多户村民实现增收,提高了农户生产技能和村庄发展活力。

  设施提升,为产业筑牢“硬支撑”“叶书记,咱这专家技术都有了,可是咱这基础设施一直跟不上。到了旱季几个月不下一滴雨,地里的庄稼都快干死了,更别说咱地里的葡萄了,看看咱村上能不能出资给咱修一条水渠出来。”“咱村子进城的那一段土路,大家进出村不方便不说,咱村人每次骑摩托去卖水果,水果在篮子里面磕碰,到了市场东西还没有卖出去,因为磕碰就损耗了四分之一,你看这问题咱能给解决不?”

  黑沟河村党群服务中心时常有前来对村上的基础设施提出改进意见的果农,这让村党支部书记叶召辉很是苦恼,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是村经济发展的“拦路虎”,村里也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可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单靠村上和镇上的力量很难一次性将这些问题解决好。

  “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自从2022年开始,咱们村完成了2.7公里通村主干道的拓宽改造,打通了600米历史性瓶颈路段,新建错车道3处,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同时也将原来的‘损耗路’变成了‘致富路’。”叶召辉激动地说,村里水利方面的问题也得到了县上的高度重视,修复了磨丈沟水库下游生态河堤200米,配套建设排水沟渠1.1公里,改造鳖盖岭水厂管网1处,提升了200多户村民的饮水质量和日常生活用水需求。

  产业升级,让葡萄变成“金串串”

  在黑沟河村的葡萄藤下,总能听见果农开心聊天的声音:“咱今年的葡萄最起码都是6块钱1斤,每天早上都有上百户带着篮子去市上、县上卖葡萄,这一个季节下来,每家每户收入至少两万块钱,这都多亏了咱们村的产业提质行动。”“是啊,在产业提质之前,咱们都种的是以前的老品种,产量比不上现在的品种,价格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叶召辉在一旁介绍,黑沟河村搞的产业提质行动,主要就是三方面的事。先是把规模扩起来,镇上帮村上统一规划了“五洼一梁”的产业分布,专门种葡萄、桃、樱桃这3种招牌水果,把200亩老葡萄园进行了标准化改造,还新盖了20个现代化的连栋大棚,配上滴灌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的设备,现在全村水果种了有2000亩;再就是把品质提上去,村上引进了“阳光玫瑰”“夏黑”等5个优良品种,对8万株老葡萄进行了嫁接改良,建了个8.8亩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这样推广新品种就有实际依据了;最后是创品牌,给黑沟河葡萄注册了“樱红商山”“商山垂珠”商标,还拿到了绿色食品认证。村上还同步打造出“线上+线下”双轨营销网络,深耕县域消费市场,每亩葡萄要多赚5000块钱。

  果农陈陆军自豪地说:“咱们黑沟河葡萄现在可是‘大品牌’了,就连省上领导来了都夸咱们村的葡萄在全省都是遥遥领先呢!”

  从以前别人口中的“穷山沟”到如今远近闻名的“致富村”,黑沟河村积极响应省市“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优质产业、‘一村一品’壮大集体经济的号召”,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现如今,黑沟河村已经成为全镇唯一没有外出人员务工的村,全村人用勤劳的双手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富裕路”。

  • 相关阅读
  • 商洛市文旅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今年上半年,我市文旅产业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上半年我市新增文旅规上企业4家,总数达64家,文化体育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速达174%。牛背梁度假区更凭借原始森林生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世界级度假区培育名录。商於古道研学线路跻身全国春季乡村旅游精品,全市暑期避暑线路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推荐。...

    时间:08-19
  • 商南出台政策措施 支持渔业产业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 代绪刚)近日,商南县制定出台《商南县渔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试行)》,充分发挥县域水资源优势,推动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支持对象为能正常运营的项目总投资100万元以上,从事渔业养殖、苗...

    时间:08-19
  • 国际观察|美关税政策重创日本汽车产业

      新华社东京8月18日电 题:美关税政策重创日本汽车产业  新华社记者刘春燕  日本近期公布一系列宏观经济和行业企业二季度数据,显示美国政府高关税政策重创日本汽车产业,阻碍日本经济复...

    时间:08-18
  • “运”在人机,“动”在产业

    在“冰丝带”的赛场上,观众们看见的不仅是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更是它们开启的机遇和时代。8月14日至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国家速滑馆举办,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围绕26个赛项展开了487场角逐。在一场场古...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