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丹凤县

从粗放经营到科技赋能

2025-08-21 09:28:33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通讯员 靳天龙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在丹凤县寺坪镇乡村振兴示范园山茱萸加工厂里,几名工人正紧张有序地进行设备调试,机器的轰鸣声与窗外的蝉鸣交织成独特的“生产序曲”,只为迎接金秋十月那漫山遍野的茱萸红。

  寺坪镇素有“山茱萸之乡”的美誉,全镇种植面积4万多亩,年干果产量约1500吨,年产量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然而,这沉甸甸的“六分之一”,长期以来却没能为乡亲们换来沉甸甸的收益。

  “过去,我们对山茱萸的管理就是‘粗放’两个字,技术含量低,基本靠天吃饭。”寺坪镇党委副书记彭周说,“产业链条短、品质良莠不齐、销售渠道有限、群众增收不明显。”

  为了破解困局,寺坪镇成功招引本地能人陈联合返乡创业。今年59岁的陈联合是寺坪镇毛里岗村人,他创办的陕西新秦和晟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正是这座现代化加工厂的投资建设方。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分两期建设,2024年建成11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年产1000吨山茱萸的生产线及50平方米配套冷库。

  在明亮洁净的车间里,陈联合拍了拍加工机器,眼中充满期待:“这台设备正式投产后,日处理鲜果能力能达10吨,效率远超传统手工加工。”他解释道,全自动作业流程极大减少了大量人工接触环节,不仅损耗大幅降低,更能有效避免污染,最终产品的品质和品相将显著提升。

  对于品质提升带来的价值飞跃,陈联合算了一笔账:“过去不分等级混着卖,好果子次果子一个价,每公斤最高50元。现在有了这套分级设备,能实现精细分级销售。优质果价格能提升到每公斤60到70元。按年产1000吨干果算,山茱萸产业有望多增收200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4000元。”

  增收的关键不仅在于后端加工,更在于前端的种植管理。“我们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紧密联结模式,统一提供技术标准和指导。”陈联合介绍,“重点推广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实施统一管理标准,结合现代化加工工艺,山茱萸农残指标已经从过去的30%左右降至10%以下。”

  “加工厂的示范带动效应显著,由新秦和晟公司牵头,制定了全镇山茱萸加工行业规范,推行‘科管、收购、加工、销售’四统一。公司技术员全程跟踪服务,指导农户规范田间管理和采摘,从源头上提升了原料品质。”彭周介绍,“同时,工厂可直接吸纳50人就业,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获得稳定收入,开辟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养生保健意识增强,特别是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文件将山茱萸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后,其应用场景从药材拓展到食品、保健品领域,市场需求量巨大。”寺坪镇镇长李星儒说,“近年来,我们立足山茱萸特色资源禀赋,围绕‘做活特色资源、做强中药经济’,以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为引领。通过规范操作流程,统一产品标准,保障了品质,山茱萸的口碑和知名度正在快速提升。”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加工鲜果,更要挖掘山茱萸文化,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特别是产业和生态观光的联动发展,让山茱萸产业成为带动全域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以后,让游客春天能赏山茱萸花,秋天能体验采摘,平时能参观工厂、了解山茱萸文化,临走时还能带上我们的优质产品。”谈及未来规划,李星儒信心满满。

  从粗放经营到科技赋能,从产业链短到全链整合,小小的山茱萸正承载着寺坪镇乡村振兴的期许。待到金秋十月,漫山红果映朝霞之时,这座现代化工厂必将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铺就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 相关阅读
  • 渔坪村晚秀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渔坪村的蜕变源于对自然资源的精准定位。在生态农业领域,渔坪村形成“立体式”产业布局:坡地种植水杂果120亩、高山蔬菜190亩,采用节水滴灌和物理驱虫技术,打造“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品鱼”的四季旅游格局;...

    时间:08-20
  • 丹凤倾力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本报讯 (通讯员 樊利仁 李云龙张 鹏)今年以来,丹凤县紧扣省市“三个年”和“八场硬仗”部署,以特色产业为抓手,锚定“县抓龙头、镇建基地、农户参与”思路,不断推进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铺就了一条产业富民的快车道...

    时间:08-20
  • 俄罗斯梁赞州工厂火灾事故遇难人数升至20人

      新华社莫斯科8月18日电 俄罗斯塔斯社18日援引俄梁赞州有关部门通报说,截至莫斯科时间18日7时,梁赞州希洛夫斯基区工厂火灾事故遇难人数升至20人,另有134人受伤。  通报说,有31名伤者正在梁赞州梁...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 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

    时间:08-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