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 泽
8月16日晚,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新建成的宜佳农庄灯火璀璨,一场以“渔歌农韵”为主题的乡村文化盛宴在此盛大启幕。这场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村晚,吸引了千余名村民与游客共襄盛举,成为镇安县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渔坪村的蜕变源于对自然资源的精准定位。依托年均10.4℃的独特气候条件,该村建成占地15.27亩的标准化冷水鱼养殖基地,年产金鳟、虹鳟、鲟鱼等优质冷水鱼250吨,产品畅销西安、安康等地,年产值达1250万元。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产业联建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和水资源入股,村民以劳务参与,不仅带动19户群众年均增收1.5万元,更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23年突破43万元,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生态农业领域,渔坪村形成“立体式”产业布局:坡地种植水杂果120亩、高山蔬菜190亩,采用节水滴灌和物理驱虫技术,打造“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品鱼”的四季旅游格局;建成集养殖、加工、观光于一体的渔业产业园,配套生态露营基地和农耕文化体验区,实现一产“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
农旅融合催生发展新机
作为此次村晚的举办地,宜佳农庄正是生态资源转化的典型案例。这座占地200亩的现代化农庄,通过流转120亩闲置河滩地,引入智能温控大棚和生态养殖技术,建成集特色种植、亲子体验、餐饮民宿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自8月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直接拉动消费超20万元,带动32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农庄所在的片区已纳入镇安县“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依托该示范带,高峰镇正着力打造“春观兰花、夏品冷水鱼、秋赏红叶、冬泡温泉”的全季旅游产品体系。
文化赋能构筑精神高地
村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渔坪村“共建共享”的治理智慧。活动筹备期间,村民自发成立志愿服务队,从场地布置到秩序维护全程参与;节目编排融入移风易俗、反诈宣传等内容,让群众在文化浸润中接受教育。这种“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的治理模式,正是该村探索“135”乡村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实现村级事务的高效治理。
在文化建设方面,渔坪村构建起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冷水鱼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书香小院”等6个文化阵地,年均开展活动60场次;创新“道德银行+积分超市”机制,累计发放道德积分1.6万分,兑换商品价值超1.6万元,85%的农户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这种“以文化人”的治理创新,使邻里纠纷同比下降45%,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积极性提升60%。
治理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高峰镇的乡村振兴实践,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的原则。在基层治理领域,渔坪村创新“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双培养机制,培育村级法治骨干26人,建立三级联动调解队伍,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从75%提升至98%,实现冷水鱼产业涉法纠纷“零发生”。
这场别开生面的村晚,恰似一粒文化种子,播撒下乡村振兴的希望。旋律响起,观众的手机闪光灯与舞台灯光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图景。